2021年1月,生猪期货在大商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我国期货市场中的首个活体交割品种。
经过两年多的市场交易实践,生猪期货品种展现了其“价值发现”、“套期保值”的功能属性,协助行业企业对冲周期波动风险,交割服务的范围持续扩大。
9月25日,2023年生猪产业产融结合发展高峰论坛在牧原股份举行。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从论坛现场获悉,近年来生猪期货避险功能逐步现显,保险+期货的产业服务模式得到推广,期货交割库已从上市初期的14个扩展到42个,行业企业正积极运用衍生品工具,促进期现回归。
生猪期货交割库点已扩展至42个
“生猪期货与豆粕、玉米品种一道,为生猪产业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的市场风险管理衍生产品体系。生猪期货运行两年多,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了较好发挥,成为了为产业企业提供价格风向标和抵御风险的有效的工具,为生猪生产稳预期、保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25日论坛现场,大商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伟军在回顾生猪期货上市以来取得的成效时谈及,生猪期货为产业提供了公开透明、充分竞争的未来价格信号,发挥价格预期的作用。目前部分养殖企业已经将期货价格纳入制定生产计划的参考范围,以及衡量未来企业财务健康情况的一个测试器,或以相对稳定的盈亏预期,降低产能过度调整的非理性行为。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论坛现场了解到,生猪期货的避险功能已逐步得到广大行业企业认可。在去年在A股的22家生猪的相关企业里面,发布提及生猪套保公告的达到15家,相关的品种套保额度合计61亿元。养殖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套保,综合利用场内场外的生猪和饲料原料的期货工具,锁定成本或者销售价格,构建虚拟养殖场,来努力减少现货价格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冲击。
同时,“保险+期货“的产业服务模式,也得到多方的认可和市场的推广。2021年-2022年,“保险+期货”在生猪这个品种上的项目达到了368个,涉及现货量113万头,累计实现赔付4.23亿元,覆盖河南、四川、湖南等养猪大省。非交易所直接支持的项目也不断“落地开花”。今年以来,江苏、广西、广州等地方政府已明确对生猪“保险+期货”给予财政支持。
“目前的生猪期货的交割库点已经从上市初期的14个扩展到42个,交割服务的范围持续扩大,基本覆盖生猪主产区,同时适时地调整了地区的升贴水,并推出生猪协议交收业务,便利更多的产业企业主体参与风险管理和期货交割。”王伟军提及,今年生猪期货进一步降低交易保证金,扩大合约交易限额,也对厂库担保品进行一些业务创新。在这系列的措施的推动下,今年前8个月生猪期货的日均持仓量和成交量分别达到了10.9万手和4.3万手,同比去年增加了3.6%和19%,其中,产业客户日均持仓占比约30%,约为3.2万手的规模。
他表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生猪企业规模化生产持续扩大与生猪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并存,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持续增加。
“原有以持续扩大生产规模或做全产业链等方式在内部控制风险的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已经成为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经营的一个常态的手段。交易所也将进一步立足产业和企业的需求,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服务生猪产业发展大局。”王伟军称。
猪企积极运用衍生品工具促期现回归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使生猪养殖行业产能遭受巨烈冲击,通过三年时间的产能恢复,当前国内生猪市场供应已回归正常水平。不过长期困扰生猪产业发展的产能大幅波动、价格暴涨暴跌等问题依然存在,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复杂变化。
生猪期货上市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标志着养猪产业发展进入了市场化的高级阶段。运用好生猪期货工具,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成为了生猪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在生猪期货上市前,自2017年大商所生猪期货合约设计调研阶段,公司就开始组建生猪期货团队,现已搭建完成期货研究、风控、套保决策、现货交割的业务框架体系,每个业务板块皆有专门人员进行负责管理。”25日论坛现场,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在分享该公司期现业务实践情况时提及,2021年1月生猪期货上市后,牧原股份就逐渐完善期货套保制度,组织建立期货决策小组,逐渐进行生猪期货的套保尝试,期间不断修正自身的套保策略,降低摩擦成本,提高决策效率。2021年9月,公司首次完成了生猪期货的交割业务,之后在生猪各月合约中积极参与服务交割业务,促进期现回归。目前,牧原股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生猪期货业务开展如何实现稳中有进,是公司思考的重要问题。经营过程中饲料原材料价格及生猪价格大幅度波动会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公司在死磕技术、深挖成本空间的同时,也进行战略上的规划和创新,其中就包括了对衍生品工具的探索和灵活使用,以期通过衍生品工具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牧原股份上述负责人表示。
除牧原股份外,当日参与论坛的德康集团也是交割库企业之一。德康集团副总裁胡伟表示,德康一直坚持按照大商所的交割标准履⾏交割库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生猪交割,促进期现回归,在LH2207和LH2303合约上实践了较大的交割量。
他呼吁各位同仁,从生产经营的角度出发,理性参与市场,共同维护市场稳定,让期货定价更加有效,促进期现回归。依托生猪期货,建立起一个良性发展的产融结合生态圈。
猪价低迷行业亟待周期回暖
“虽去年末至今年7月国内生猪行业持续亏损,但产能缩减速度非常缓慢。资本托底的力度和持续时间,延长了周期底部的震荡时间。”回顾近两年生猪市场的走势表现,卓创资讯分析师张莉莉称,以前猪周期季节性非常明显,但去年开始,季节性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异于季节性的现象频繁出现。打破季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短期市场投机者的进入,即二次育肥。如果说2022年上半年,二次育肥加剧了市场价格的季节性波动趋势,下半年则是颠覆了季节性波动,使得生猪市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2023年上半年行情持续低迷,生猪市场高频宽幅波动下,非理性的上涨和下降较多。
国泰君安期货农产品研究员吴昊也在论坛现场谈及,伴随市场格局的变化,2022年以来,生猪价格走势呈现非典型周期形态。自2018年以来,由于产业内种种原因,头部企业整合产业链,充分发挥自身资金优势,开启规模化加速阶段,产业重新洗牌,行业参与者背景及类型逐步复杂化,导致非典型周期产生,预计需等待产业参与者结构稳定后,新周期规律将逐步形成。
其称,2023年生猪市场整体供应偏充足,成本位于近年高位,亏损持续时间较长,悲观预期下逐步去存量为主基调。对比近两年能繁母猪存栏及生猪现货价格环比变化数据,整体呈现波动幅度缩小的趋势,进入2023年以来,表征更为明显,现货价格波动幅度缩小,亏损阶段产能去化幅度亦低于预期。
“年内实际养殖成本虽然因为生产效能提升的因素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但是饲料成本上仍维持高位,尤其是下半年原料价格再度开启涨势。年内养殖头均亏损幅度有限,但其持续时间及高存量背景下,对于行业而言仍存挑战。近期市场高频讨论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3年修订)(征求意见稿),亦体现市场对于生产效能提升所带来的高存量的忧虑。”他表示。
对于国内生猪产能张莉莉给出了一组假设,以国内猪肉合理消费的最上限边际值为基准,官方数据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或仍偏高292.22万头。2023年1-5月生猪市场处于亏损状态,据月均减产26.4万头计算,后续市场或仍需11个月的减产周期方能回到合理产能区间。
虽然目前生猪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向供不应求转换的趋势下,但她仍看好四季度价格水平,预期四季度消费旺季叠加市场情绪推涨下,价格高点或存在突破10元/斤的可能。
吴昊分析后市时也提及,7月底二育入场拉高价格,然而行业参与者理性决断,在高价饲料及低市场预期背景下,8-9月依然未形成明显累库。年内生猪屠宰量位于高位,持续消耗高存量,消费延续季节性规律,消化程度尚可,年初存在部分抛压转化为冻品库存现象,短期冻品抛售意愿较弱,一方面入库成本偏高,当前并未临期,虽有资金压力,但降价抛售意愿较低,另一方面,年底旺季消费存在增量预期,将逐步消化冻品库存。
近期东吴期货研报显示,企业目前养殖利润持续亏损,自繁自养生猪目前盈利-43.81元/头,较上周减少16.33元/头盈利,外购仔猪目前亏损99.54元/头,较上周减少19.45元/头盈利。
根据农业部数据,2023年7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271万头,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0.6%,说明目前养殖场资金问题仍然存在,连续数月产能去化,母猪品种逐渐优化,目前整体母猪存栏量趋稳。
而大越期货认为,从供应端来看,月内养殖场出栏节奏整体偏慢,中秋节前散户出栏积极性高,且体重有所增加,供应量充足,二次育肥情况不集中,不会影响生猪供应。从需求来看,月底临近中秋及国庆双节,终端消费或有所提振,屠宰厂收购量小幅提升,考虑终端及企业销售压力,预计提升空间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