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间里,普陀区中以(上海)创新园内已落地各类知识产权500余项。这个由英雄金笔厂老厂房改造焕新而来的面积仅为1.8万平方米的科创园区已“满租”,集聚了涵盖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信息等137家企业,其中8家企业已经完成了各类融资超5亿元。
“高浓度”的科技含量,让这处极具历史风味的“老建筑”,焕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
中以(上海)创新园
扶持资金前置
政策突破精准聚焦企业科创难点
记者从中以(上海)创新园了解到,园区是普陀区“中华武数”科创布局里的“打头阵”的一块科创“金字招牌”。为此,园区一手加快引入创新项目,一手全力打造国家化知识产权新高地,不断提升区域科技“浓度”。
近期的一次开拓性政策突破,为园区吸引优质科创项目提供了强力抓手。“科创企业最缺什么?最缺的就是发展的活水——资金链。”在走访调研科技企业孵化器、科创企业中,中以(上海)创新园总经理强浩最深的感触莫过于此:“不少企业在申请政府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时,都是要一期期审批、验收,周期长,资金拨付后置,这对不少初创阶段的科技企业而言,意味着‘远水’解不了‘近渴’。”
为此,中以(上海)创新园向以色列创新署学习,首次开始尝试资金先行拨付机制——中以(上海)创新园“中以联合研发计划”出台。根据计划,支持经认定的以色列孵化器或科研团队与国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列入园区“中以联合研发计划”的项目,按合作项目研发经费的50%以内比例,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不仅如此,这一计划首次开始尝试“资金先行拨付”的机制,只要通过前期多方专家会审、评审,就可以提前拿到相应的政府扶持资金。
比起漫长的项目验收期,企业要等到项目验收成果后才可以拿到相关资金扶持,资金先行的吸引力巨大。该计划自2022年底推出后,已累计拨付资助资金金额达330万元。上海弦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通过层层评审,最终成功拿到项目经费,并落户到园区的一家新赛道科创企业。企业从事新一代颈椎间盘假体的自主研发设计,该产品开发商业化完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款国产人工椎间盘,为全国数百万颈椎病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案。预计市场规模年均将达10亿元。
载体提升
为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以(上海)创新园一期约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已满负荷运营。为此,园区一方面在智创TOP605项目中租赁了6000平方米场地作为加速平台二期承接溢出项目,一方面利用兄弟园区“智创壹佰”为中以创新项目提供小型生产基地。多维蓄力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不同载体空间。
园区企业海每康从进驻园区最初之时,就在中以(上海)创新园的一期载体里享受到了初创期的免租政策。但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园区内的办公载体空间不再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一是地方相对小,二是办公用地的性质,这里不是工业用地,不能投入生产。”企业负责人许磊告诉记者,企业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如今已经进入到了生产、试制,并准备上市的关键阶段,亟需相关场地一边进行日常办公、一边投入研发生产。“我们和园区提出需求后,没多久,园区的强总就亲自为我们联系了智创壹佰的场地,及时让我们搬了过来。”许磊告诉记者。
海每康在智创壹佰内的新办公空间
日前,海每康在智创壹佰内租赁了近1000平方米的两层载体空间,一层做办公,一层做生产。据介绍,近日,企业研发的《基于脑可塑的功能辅助与康复全面解决方案》项目已成功入选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计划”拟立项项目清单,项目产品计划将于今年底至明年初陆续上市。
丁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