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盘点一下5月中科院之声微信的 Top 10 热门微信排行。
1、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
2、我国南海发现两处大型古代沉船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在海南三亚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我国首次在深海发现大型古代沉船遗址,文物数量巨大,保存相对完好,年代为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这一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将助力我国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等研究。
3、“大国重器”拔地而起 怀柔科学城“未来可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踔厉奋发、勤耕不辍,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三城一区”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平台,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扎实推进,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成果频出。科技创新,正重新定义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动能。
4、浙江安吉发现4.4亿年前的“维纳斯花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际科研团队的外籍科学家Joseph P. Botting、Lucy A. Muir、副研究员马俊业与研究员张元动,对浙江安吉晚奥陶世“安吉生物群”中六射海绵开展了系统研究。该研究发现了两种迄今为止最早的现代六射海绵类型,属偕老同穴科,包括1新属种戴维安吉偕老同穴海绵与1未定属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上。
5、建月球基地的玻璃有了?中国科学家月壤最新发现→
月球上也有玻璃!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开展系统的物质科学研究,发现了多种类型、不同起源的月球玻璃物质。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还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天然玻璃纤维。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6、实验室爆炸却受到表扬,95岁院士讲述惊险科研路 | 吾家吾国 | 科学大家
在一次次反复试错和爆炸复盘中,俞鸿儒带领团队“炸”出一条新路。1958年,我国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1969年,俞鸿儒带领激波管组成功建成JF-8激波风洞。它的性能堪比国际大型激波风洞,造价却极其低廉,仅花费8万元加工费。
7、7年发现600个新物种 | 人民日报
一年发表大型真菌1个新属、30个新种,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杨祝良对2022年的真菌分类成果仍表遗憾:“对上一代研究人员来说,这样的成绩或许还不错,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一年发现五六十个新物种并不难。”
8、你吃到的每10条鲫鱼中,有7条都出自他的团队丨鲁健访谈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每人平均一年才能吃上一条鱼,而今天,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周可以吃上一条重约0.9千克的鱼。我们吃到的每10条鲫鱼中,有7条都与桂建芳院士密不可分,因此他被亲切地称为“鱼院士”。
9、“祝融号”数据显示 现代火星存在水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小光、王旭、吴海斌,联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任鑫,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孙咏等,利用“祝融号”搭载的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和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对该地区沙丘表面的微观形貌特征和物质成分特征开展研究,首次发现了“祝融号”着陆区的沙丘表面存在结壳、龟裂、团粒化、多边形脊、带状水痕等表面特征(如图),同时,通过光谱数据分析发现,沙丘表面富含含水硫酸盐、蛋白石、含水铁氧化物等物质成分。
10、农户宁可掏5倍钱买进口犁?“小而尖”的关键点终破解
日前,金属所研制的切割盘和开沟盘分别在吉林梨树和辽宁昌图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作业考核。结果显示,这些刀盘部件耐磨性好,其中切割盘单行作业寿命可达1000亩以上,与同类进口高端产品相当,且价格低廉,获得了农机用户的高度好评。
本账号稿件默认开启微信“快捷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渠道转载请联系 weibo@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