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贷集团(下称“瑞信”)公布,在2022年第四季净资产流出1105亿瑞士法郎之后,今年第一季度再遭遇612亿瑞郎(合686亿美元)的资产外流,其财富管理部门也计提了大额商誉减值 ,凸显仓促收购瑞信的瑞银在保住关键客户和资产面临的挑战。因前述两者的合并预计很快就会完成,这大抵是“百年老店”瑞信交出的最后一张公开成绩单。
得益于瑞信、瑞银合并方案中160亿瑞郎之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全额减记,瑞信今年一季度扭亏为盈,股东应占净利润为124.32亿瑞郎,而去年同期亏损13.93亿瑞郎;如果AT1债券未被减记,瑞信该季度调整后税前亏损约13.16亿瑞郎。一季度营收为184.67亿瑞郎,同比增长319%。
一季度资金外流近690亿美元
瑞信报告称,一季度该行净流出资产高达612亿瑞郎,相当于2022年末总管理规模的5%,尽管目前外流情况已稳定在较低水平,但趋势“尚未逆转”。
“这些资金外流在宣布合并的前后几天最为严重,现已稳定在低得多的水平,但截至4月24日尚未逆转。”瑞银在周一发布的季度业绩报告中表示。
投资研究机构晨星(Morningstar)此前公布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3月份,瑞信基金遭遇50.4亿美元资金净流出,规模为历年来单月最大。仅在这桩强行联姻交易宣布的当周,投资者就从瑞信基金撤出了约30亿美元资金。
瑞银报告称,一季度该行旗舰财富管理部门管理的资产净流出471亿瑞郎,并称13亿瑞郎的减值费用主要与该部门有关。
瑞信表示,一季度管理的资产和存款下降,预计将导致净利息收入和经常性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减少,并可能导致今年财富管理业务大幅亏损。该行还表示:“鉴于合并公告、此前披露的非核心业务和风险敞口退出、重组费用和融资成本对收入的不利影响,瑞信预计,第二季度乃至2023年全年,投资银行和集团将出现巨额亏损。”
资金流出和损失的规模凸显了瑞银在整合瑞信面临的风险,前者表示,完成这笔交易需要数月时间,完成两者的整合则需要长达4年的时间,瑞银董事长科尔姆·凯莱赫(Colm Kelleher)认为,这比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许多银行收购更加困难。
花旗分析师团队估计,瑞信在与瑞银合并后可能会再损失1100亿美元,约占其资产的五分之一。
瑞信还发出警告,最近的事态发展已经导致员工流失的情况增加。为了防范人才外流,瑞银财富管理负责人伊克巴尔·可汗(Iqbal Khan)曾于上个月与瑞信的高管一起出席员工大会,说明瑞银将提出激励和留才方案。
另外,瑞信证实,已终止以1.75亿美元收购M. Klein & Co. LLC.投行业务Klein Group LLC的交易,该公司由瑞信前董事迈克尔·克莱因(Michael Klein)经营。瑞信在声明中表示,由于瑞银上个月紧急收购瑞信,瑞信和M. Klein & Co. LLC都同意终止这项收购计划。
AT1债券减记事件还有变数?
瑞士当局打破市场惯例,将160亿瑞郎(约合170亿美元)瑞信AT1债券完全减记,这一举措引起巨大争议。即使在瑞士政府坚称此举符合合约规定后,许多投资者仍在寻求法律选择。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持有瑞信约45亿瑞郎相关债券的投资者已于上周向瑞士地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撤销或修改减记160亿瑞郎债券的决定。
单就价值而言,此案是主权国家卷入的最大债券持有人纠纷之一。参与案件的一位律师将其与阿根廷2001年主权债纠纷案相提并论,在这场耗时15年的诉讼案中,债权人最终获得93亿美元的赔偿。
报道称,该诉讼由美国昆鹰律师事务所(Quinn Emanuel)在瑞士东部城市圣加仑提起。在圣加仑提起诉讼的一个好处是,当地法院不完全依赖原告提交的证据,而且可以要求瑞士政府和FINMA提供文件和证词。
报道援引诉状内容称,债券持有人指控FINMA违反瑞士宪法,在3月19日命令瑞信完全减记170亿美元的AT1债券时,未能“相称地”(proportionately)和“真诚”(in good faith)行事。诉状写道,根据瑞士宪法第5条和第9条,FINMA有义务“以诚信和非任意方式做出决定”,但金融监管当局并未这么做;FINMA还违反瑞士宪法中的第36条第3项,财产权规定“对基本权利的任何限制必须是相称的”,但在本案中,股东得到了补偿,而债券持有人却没有,这表明当局没有考虑到相称性。
通常情况下,一家银行的股票必须全部减记之后,才会轮到债权人承担损失或将债券用于自救。但FINMA决定,170亿美元的AT1债券按合同规定可以在救助中减记,因为政府对3月份瑞银以30亿美元收购瑞信交易进行了兜底。此外,瑞士国会于3月19日,也就是瑞银收购瑞信的同一天,赋予了FINMA减记AT1债券的紧急权力。然而,作为瑞信名义上次级债权人的的股东将以持有的瑞信股票换取逾30亿美元的瑞银股票。
前述债券持有人称,减记债券没有达到恢复瑞信财务健康的目的,并损害了国际投资者对瑞士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