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
整体来看,在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4月份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同比增速回升明显。其中,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5%。但环比来看,4月社零增速为0.49%。
如何评价今年前4月我国消费市场的表现?支撑消费快速回升的因素有哪些?二季度消费趋势如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对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进行了专访。
李迅雷表示,前4月消费数据的回升主要得益于消费场景修复带来的消费回补。疫情后居民压抑的消费需求也开始释放,商务消费链开始显著复苏,商旅活动明显增加,企业活力开始显现。但随着经济脉冲式修复告一段落,4月经济动能环比放缓,具体到消费方面,服务类消费继续恢复,但居民大宗消费增速表现不及预期。究其原因,受疫情影响,近些年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增长放缓,存钱意愿上升,导致储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如何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
李迅雷。资料图
消费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
《21世纪》: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5%,其中4月份同比增长18.4%。如何评价前4月消费表现?
李迅雷:前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显示,我国消费市场总体正在稳步加速回暖。支撑消费快速回升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去年受疫情影响,消费基数相对比较低,使得今年同时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出现较高增长。二是中国目前消费需求本身比较庞大,尤其是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在服务消费方面比如餐饮、住宿、旅行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得到很大的释放,消费复苏、消费反弹的力度就不会弱。
目前消费仍处于复苏轨道中,扩大消费的空间还没有被充分打开。前4月的恢复性消费虽然乐观,但它的可持续性最终由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所决定,要进入由收入预期改善带来的扩大性消费阶段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从数据上可以看出,4月经济增长同比反弹,但环比走弱,其中居民消费复苏强度仍然较弱。消费和居民收入挂钩,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一个明显的上升的话,消费想要实现可持续增长,依旧面临一定难度。
《21世纪》: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个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4月CPI同比涨幅低位下行的原因有哪些?下阶段走势如何?
李迅雷:我觉得CPI涨幅的回落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仍然弱于供给,居民购买力有待进一步修复。实际上4月份PPI的回落更明显,这与4月制造业PMI原材料采购分项指数回落表现一致,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供给回升强于需求修复的特征,反映国内需求处于逐步恢复过程中。预计二季度CPI涨幅或保持低位,往前看,预计年内都将处于低通胀水平。
《21世纪》:对于二季度的消费趋势以及今年的消费增速有怎样的预判?
李迅雷:由于2022年低基数的因素,结合五一出行和消费恢复情况,二季度消费将持续修复,但相比一季度的增速可能会有所回落。从2023年全年来看,消费持续复苏的态势明确,但也会出现波动和反复,后续消费动能的进一步释放主要依赖于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的恢复。从目前的数据看,今年GDP的目标是5%左右,我的判断是全年消费增速大概在5%到6%。
对中低收入群体予以补助
《21世纪》:目前恢复和扩大消费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哪些难题?
李迅雷:扩大消费的阻碍首先是跟经济周期相关,我们目前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城市化进程放缓、房地产周期下行,多方预期进一步减弱。
其次,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我认为财政支出也应更多向消费倾斜,而不是像过去更多向投资倾斜。但截至目前,从具体的财政支出结构来看,并没有明显增加消费的比重。
最后,居民收入增速下滑,消费缺乏根本性支撑。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潜力无法充分释放。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仍然存在,再加上就业形势严峻、房地产收紧、财富效应减弱等因素作用,居民保持着较高的储蓄倾向,尤其是增加在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预防性储蓄。2022年以来居民储蓄大幅增长的现象延续至今,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21世纪》:对于现阶段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有哪些建议?
李迅雷:第一,中央的财政支持结构要更多向消费倾斜。虽然地方政府也在推进相关措施,但地方政府的本身财力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经过三年疫情,地方政府的负债进一步增加。目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主题性的促销活动和一些补贴政策来促进消费,但这种刺激只是阶段性的,可能长期效果不会太理想。考虑到地方财政的困难,建议中央财政发行特别国债,来促进居民的消费意愿。中央财政要以扩大消费能力作为落脚点,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持续性地向中低收入群体进行发放消费券等多种形式的补贴。
第二,保障居民收入是提振消费的根本举措。短期来看,要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具有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底气。为此,一方面要多管齐下,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另一方面,也要为居民部门提供新的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即由过去主要从房地产投资获得财产性收入转向从增加金融资产配置获得财产性收入。
第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当前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不够完善,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强烈。我们需要在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居民普遍关心的民生领域实现“保基本”和“优供给”,如继续加大社保方面的投入、增加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发放规模等,进一步减轻居民养老、医疗等支出负担,让居民敢消费、易消费。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