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以“退”为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孙庭阳|北京报道
6月8日,*ST宋都(600077.SH)等9家上市公司提示股民注意股票可能退市的风险。前一天,共有8家上市公司提示股票退市风险。
从今年年初到6月8日,已有9家上市公司股票退市,还有81家警示退市风险,即股票简称戴上“*ST”帽子,更有26家公司股票低于1元可能退市。2023年股票退市公司数量可能超过2022年的49家。
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退市股票分别是6只、12只、17只和20只,退市股票数量逐年增多。一些证券市场人士惊呼,A股市场涌动退市潮,退市已经常态化。
这些退市股票,多数都经历了数个跌停,股价腰斩之后再腰斩。
从2019年前每年退市股票数量不到10只,到现在数十只;从炒作ST股一度成风,到现在退市股票被股民抛弃。退市常态化走过了怎样的路?又将怎样改变A股生态?
退市“小差”公司正被市场抛弃
尽管A股市场曾一度出现过炒作ST股票重组预期的浪潮,甚至还有退市前股价上涨的怪象,但自2020年末退市新规公布,无论从价格走势、跌停次数,还是从换手率来观察,退市股被市场抛弃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退市股价格飞流直下,“吃”到更多跌停
以*ST宋都为例,该公司在今年4月22日警示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就此开启了股价连续跌停旅程。至6月2日,经历了24个跌停,股价下跌77%。
*ST泽达(688555.SH) 和*ST紫晶(688086.SH),从两家公司提示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到6月2日,股价分别下跌69%和65%。
这些并非个例,统计近3年退市的公司,股价大跌趋势明显,平均下来至少都是腰斩。
2023年已经退市的7只股票,从年初到退市时,股价平均下跌52%,跌幅最大的达84%。2022年退市的股票,当年股价平均下跌81%,其中33只股价跌幅超过90%。2021年退市的股票,股价平均下跌59%, 其中3只跌幅超过80%。
退市股跌停次数在增加。
今年以来,退市风险股和已经退市股平均跌停达9.05次。与2022年同期(1月1日至6月2日)退市风险股平均跌停5.82次相比,每只股票几乎多跌停3次。2020年退市风险股平均跌停13.12次,当年年末退市新规公布,2021年退市风险股平均跌停14.1次,与2020年相比,相当于每只股票多跌停1次。
换手率低于市场整体水平,退市股进一步被边缘化
换手率是衡量股票交易活跃程度的常用指标。
实际数据显示,股票戴上“ST”帽子后,日均换手率明显落后于市场整体换手率。
退市新规实施后的3年零6个月的时间内,只有1年ST股换手率高于市场整体。2022年,ST股日均换手率2.59%,市场整体2.53%,ST股换手率略高于市场整体。2020年、2021年、今年年初至6月2日,ST股票日均换手率分别是2.67%、2.36%和2.04%,同期市场整体换手率分别是2.94%、2.8%和2.45%,ST股换手率都低于市场整体换手率。而在2019年,即退市新规实施前一年,ST股日均换手率高于A股市场整体,是2.71%,A股市场整体只有2.33%。
开源证券用头部企业成交额占比衡量市场交易资源的集中方向。退市新规颁布后,开源证券统计,头部上市公司(市值前 10%)股票成交额占比显著上升,从 2020 年的 39.29%大幅提升 6.55 个百分点至 2021年的45.84%,已与 2021 年纽交所头部上市公司成交额占比54.81%接近。
财信证券宏观策略中心总监黄红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有退市风险的“小差”公司进一步出清,市场定价呈现“优质优价”趋势。“小差”公司难以通过“被借壳”来起死回生,无法给投资者继续提供无风险回报,因此“小差”公司将进一步边缘化。
从退市难到退市股票数量越来越多,从一度炒作退市股到抛弃退市股,A股市场对退市股态度变化如此之大。
五轮改革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
注册制是退市率提升关键节点
2021年2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谈到退市改革时说,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重大基础性制度,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要任务。要加快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推动丧失持续经营能力、无主业的“僵尸”企业及时出清,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推动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
中银国际证券在2019年初的报告统计,A 股退市制度已较为完善,但退市率依然很低,2001 年到 2018 年 A 股的年均退市率仅为 0.38%,远低于同期美国纽交所 6%的年均退市率,也低于香港 1%左右的退市率水平。港股和美股的平均退市率将近 5 个点的差距,决定了各自小盘股的生态不同。美国退市率高,小盘股新陈代谢很快,罗素 2000 指数每次的成分股调整替换率都能达到 40%以上;香港退市制度没有作相应强制性的量化要求,连年亏损且不分红依然可以保持上市资格,造成了港股“老千股遍地,仙股围城”的小盘股生态。
港交所高层对“老千股”定义是指大股东不以做好上市公司业务来盈利,而主要通过玩弄财技和配股、供股与合股等融资方式损害小股东利益。仙股是指股价低于1港元的港股股票。
黄红卫坦言,过去退市制度难以有效落实,造成“小差”公司占用A股市场资源,也影响了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功能发挥。
这种现象在注册制试点后被明显遏制,财信证券分析全面注册制下的A股趋势时说,2019 年试点注册制以来,A 股退市家数和退市率明显提升,退市率从 2019 年的 0.26%大幅提升至 2022 年 的0.94%。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郑彧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从大的方向上看,包括证监会和交易所在内的监管者,要通过全面注册制和退市常态化这两个“一进一出”的改革,逐步调整资本市场价格变化的判断预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不死鸟”痼疾终被扭转
多年亏损总不退市 炒作重组和借壳概念
在2012年前,净利润是否亏损是判断能否退市的重要指标,有些公司股票数次濒临退市,却总能“起死回生”,成为股市“不死鸟”。
当时退市的规则是,公司净利润连续两年亏损,交易所对公司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连续3年亏损被暂停上市,如果后一年公司净利润扭亏,还能恢复上市。
在这个规则中,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后,能在第三年扭亏,就能逃脱股票退市的风险。于是连亏两年后第三年扭亏就成为关键。
前面两年净利润连续亏损,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扭亏的上市公司分别有33家、62家和24家。
“不死鸟”案例:多次触及红线后重生
退市金泰(600385.SH)是“不死鸟”案例之一。此公司2001年上市到2022年退市,上市22年净利润累计亏损3.8亿元,数次几乎触及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的红线,或是触及红线后再度重生。
具体看,该公司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亏损,2004年转为盈利。2005年、2006年再度连续两年亏损,2007年扭亏后继续在股市交易。6年间两次接近退市红线。
之后在2010年至2012年又是一个连续3年亏损,股票一度被暂停上市,2013年通过债务重组和豁免及转型,在2014年恢复上市。2017年和2018年再度连续两年亏损,2019年实施资产重组,利润转为盈利,股票继续在证券市场交易。
退市金泰2020年净利润再度亏损,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年净利润依旧亏损的报告公布次日,公司收到上交所的拟终止其股票上市的事先公告书。公告书称,2021年净利润亏损,再加上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触及终止上市条件。在2022年7月,该公司股票终于退市。
从股票濒临退市到还能在股市继续交易,证券市场炒作这种预期一度成为热门。
2007年年初,证券市场炒作退市金泰的重组预期,股价连续42个涨停。
注册制改革后,“壳”没了价值
郑彧分析股民心理,当时退市较难,股民陷于“重组概念”的美好期盼之中,再加上保壳公司的股价本身就不会很高,相较于去买卖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股票,股民会有“用更少的钱撬动更大杠杆”的心理,由此就会产生一定的投机心理。
2007年退市金泰年报出炉,通过债务重组收益2977万元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净利润虽只有865万元,但保住了上市资格,仍能继续在股市交易。
此前市场追逐退市股,主要是有利可图,一旦此股被借壳上市,股价将大幅上涨。随着 2016 年借壳新规出台以来,借壳上市明显降温。
资料显示,2017—2019 年每年完成借壳上市的数量下降至 10 家左右。2019 年开始注册制改革,2020 年的借壳上市数量进一步下降至 6 家。2021 年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和退市新规正式落地,借壳上市降温至冰点,完成借壳上市的仅有 2 例。2022年只有3例借壳成功。
借壳上市不再具备效率优势。联储证券今年3月20日总结借壳上市的效率,从审批时长方面看,2022年成功过会的3例借壳上市交易,从董事会预案到取得证监会批文,平均时长为452天,与2022年首发上市过会平均时长349天相比,借壳上市不再具备审批效率优势。
当借壳没有吸引力时,壳资源开始贬值。
开源证券依据总市值、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上一年度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等指标筛选壳公司,测算了壳公司的平均市值,从2016 年的 34.41 亿元下降至 2021 年的 23.9 亿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按照同样方法测算,截至2023年6月2日,壳公司平均市值下降至10.92亿。2022年末,壳公司的平均市值是14.36亿元。
规避退市的花样
涉事会计师事务所被顶格处罚
股票退市,公司声誉和估值都将大幅下降,虽然退市新规规定了4类退市标准,有的公司仍想方设法逃避退市。
*ST金洲(000587.SZ)在今年4月退市,退市新亿(600145.SH)在2022年3月退市,*ST斯太(000760.SZ)2021年7月退市。这3家公司在2020年时,都是濒临退市公司,先后聘请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年报审计。
2020年,退市新亿聘请深圳堂堂会计师事务所负责2019年年报审计业务,*ST金洲(000587.SZ)和*ST斯太(000760.SZ)聘请该事务所负责2020年年报审计业务。
证监会对退市新亿及深圳堂堂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揭开了这家会计师事务所不能见光的操作手法。
证监会调查发现,深圳堂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退市新亿之前,与退市新亿签订协议承诺不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该事务所没有充分审计退市新亿一些收入的真实性,还协助公司虚构租金收入,参与修改重要合同。
证监会认定,深圳堂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一年,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6倍罚款的处罚。“没一罚六”,这是新证券法实施后的处罚上限。
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分析称,退市常态化的落地,意味着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职责被进一步压实压严,未来相关机构在执业过程中要更加勤勉尽责。
证监会认定,退市新亿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财务报告严重失实,调整后,2018年至2020年财务指标触及退市标准,该公司还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股票在2022年3月退市。该被行政处罚案例是2022年证监稽查20起典型违法案例之一。
证监会对*ST斯太的行政处罚显示,该公司2014年至2016年财务造假,2015年至2018年净利润连续4年亏损,触及重大违法退市。
在证监会立案调查深圳堂堂会计师事务所期间,*ST金洲改聘了年报审计机构,在2021 年 9 月,因*ST金洲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调查结果现在尚未公布。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公司股票连续低于1元,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
退市常态化:向市场传递优胜劣汰信号
“‘小差’公司难以通过‘被借壳’重生,A股退市制度才能真正有效落实。”黄红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过去,壳资源为A股投资者提供近乎无风险收益的投资回报,扭曲了市场定价功能,壳资源公司抽走了市场大量流动性,中字头央企等的优质公司价值长期被低估。在全面注册制下,上市公司资源将不再稀缺,A股壳价值溢价将消失。
“强化退市制度有助于保证股票市场合理供给。”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李求索说。常态化退市机制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减少投资者“炒小”“炒差”行为,促使他们关注基本面优质、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公司,助力实现培养投资者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退市常态化将进一步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这是孙金钜的观点。退市常态化将加速质次公司的退市出清,促使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升。对严重违法违规、严重扰乱资本市场秩序的公司坚决出清,有助于维护资本市场秩序, 引导投资者形成专注公司经营质量的价值投资理念,从而进一步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
“退市常态化是成熟证券市场的标志之一。”这是郑彧的判断。投资者对于“好公司”的判断上,可以借鉴交易类、财务类、重大违法类等系列退市指标,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作判断。而“有进有出”不仅仅是一个成熟市场的现象,更是市场机制运行的信号,它将市场“择优汰劣”功能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投资者。
全面注册制和退市常态化刚刚开始
上述专业人士还认为,退市常态化将有助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孙金钜认为,随着退市常态化,A股市场“炒小炒差”氛围将得到遏制,上市公司将进一步聚焦主业、强化自身竞争力。
李求索坦言,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持续检验与监督上市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最终在A股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氛围,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升,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黄红卫认为,随着退市常态化,预计优质公司将得到市场资源更大程度支持,提高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精准性。此外,退市常态化也将为优质公司上市腾挪空间,将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多位采访对象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有一个共同看法:展望未来,重大违法类退市、规范类退市等非财务类强制退市情形将逐渐增多,主动退市、并购重组等退市渠道亦会不断畅通,我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向规范、透明、公开、有活力、有韧性的成熟资本市场迈进。
当然,全面注册制和退市常态化刚刚开始。
财信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期间,美股、纳斯达克市场前10公司对指数的贡献占比分别达27.56%、44.23%,而同期A股只有11.36%。
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在2023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演讲中表示从2022年底,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启动实施,工作重点从“治乱”转向更深层次的“提质”。其中包括培育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严格退市监管,持续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
责编 | 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