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郭玟君
2022年3月,香港交易所公布了建设“面向未来的领先市场”的企业愿景,并确立实现愿景的三大战略:连接中国与世界、连接资本与机遇、连接现在与未来。
三大战略落实情况如何?未来还会推出哪些新举措?日前,中国基金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香港交易所联席营运总监及股本证券主管姚嘉仁。
连接中国与世界:
互联互通持续推进
中国基金报:香港交易所2012年就已推出了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交易,最新推出的双柜台模式和过往有何不同?
姚嘉仁:首先,今天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比当年成熟了不少。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可预见性大大提升。同时,随着中国与欧洲、亚洲及中东等地区贸易的增加,人民币无论是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的功能,还是作为储备货币的功能都进一步提升。沉淀下来的日益增加的离岸人民币需要寻找更多的投资产品和渠道。
中国基金报:5月15日,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互换通)上线运行。目前运行情况如何?
姚嘉仁:互换通计划非常受国际投资者的欢迎。启动首日,27家境外投资者在岸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名义价值超过82.6亿元。目前互换通运作非常平稳顺畅。
随着近年来国际投资者持有内地债券资产规模不断上升,我们预计投资者对管理其内地债券风险敞口的金融工具(例如互换通)的需求将与日俱增。
中国基金报:ETF获纳入沪深港通后交易情况如何?
姚嘉仁:ETF纳入沪深港通以来,成交额稳步上升。沪深港通下的ETF北向交易2023年5月日均成交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与开通时的1980万元人民币相比,增长了约27倍。南向交易2023年5月日均成交额超过18亿港元,增长近10倍。
将ETF纳入沪深港通影响深远:有助于拓展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香港ETF市场活跃度,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中国基金报:未来香港交易所在连接中国与世界方面还将推出哪些举措?
姚嘉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
香港交易所一直致力于并将继续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进一步丰富产品,包括人民币产品生态圈;不断完善交易、结算和清算机制,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构建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例如我们正在积极筹备的国债期货。
此外,香港交易所还在积极拓展国际发展战略。继在伦敦设立办公室后,近期纽约办公室将正式开业。
连接资本与机遇:
上市规则不断优化
中国基金报:2018年,香港交易所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的创新产业公司赴港上市。目前上市及交投情况如何?
姚嘉仁:香港交易所推行的上市改革吸引了大批有增长潜力的新经济公司,彻底改变了香港股票市场的面貌,香港目前已经成为新经济公司的主要融资中心,以及亚洲第一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截至今年5月底,已有266家新经济公司在香港上市。香港市场上来自新经济公司的融资额占比不断提升,由2018年的49%攀升至2023年截至五月底的64.6%。这些公司目前占香港市场日均交易额的23.4%。
中国基金报:香港交易所在连接资本与机遇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姚嘉仁:香港交易所一直致力于不断完善交易机制,帮助投资者抓住更多投资机遇。例如, 2022年5月9日起,实施衍生产品假期交易,让投资者可以在香港公众假期时,继续在香港交易所买卖证券在其他标的市场的非港元计价衍生产品,以进行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