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通过线上方式举办第166期“经济每月谈”。
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外贸呈现下滑趋势。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接下来外贸走势如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就上述问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增速出现一定程度下滑,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国内制造业转移是原因之一,这必然带来贸易的转移。
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5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0.4%。其中,出口13.47万亿元,增长1.5%;进口10.08万亿元,下降1.1%;贸易顺差3.39万亿元,扩大10.3%。
从单月来看,7月份,我国进出口3.46万亿元,下降8.3%。其中,出口2.02万亿元,下降9.2%;进口1.44万亿元,下降6.9%;贸易顺差5757亿元,收窄14.6%。
按美元计价,今年7月份我国进出口4829.2亿美元,下降13.6%。其中,出口2817.6亿美元,下降14.5%;进口2011.6亿美元,下降12.4%;贸易顺差806亿美元,收窄19.4%。
陈文玲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表示,从前7个月外贸数据来看,进出口仍然保持正增长。单月数据的下滑和制造业转移有一定关系。首先,这是大国竞争博弈的结果。
“其次,国内成本驱动导致制造业转移,这从2008年就已经开始。”陈文玲表示,周边国家采取的竞争策略与一些大国趋同,造成我国制造业转移加速,所以带来贸易的转移。
“一些大量进口中国产品的国家,其本国制造业也在逐步复苏。”陈文玲指出,这些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实际上在下降。
此外,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对进出口、消费、市场的需求也是下降的。陈文玲认为,全球对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的需求就在下降。所以,消费需求的下滑也是导致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
但是从长周期来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为30%,我们具有强大的贸易品生产能力。中国具有政策和制度的优势,支持外贸发展的一揽子举措不会改变。
从存量来看,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陈文玲指出,中国贸易存量是巨大的,“我认为外贸总体上持平,到年底能够稳下来,实现正增长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