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行哥。9月1日,存款利率年内再次应声下调,3、5年期定存到了2%附近。结合国内当下的经济形势,以及长期的经济转型诉求,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会不会像日本一样,跑步进入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时代。而这对于高储蓄率的中产和普通人,可能会是一场家庭财富的“灾难”。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无论是企业贷款融资、还是政府发债融资,利率越低、成本越低。我们的基本预判是,随着中国GDP增加速度的下行,需要逐步释放更多、更便宜的资金,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成功转型与持续发展。因此,利率波动下行是长期趋势。
而利率下行,为何导致中产塌陷进入M型社会,甚至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M型社会有四个判断依据:少子老龄化、高储蓄率、长期货币增发、阶层固化。以日本为例,根据《日本时报》报导,1996年日本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数为550万日元,而2021年,这一数字下降为440万左右。
对于所有人而言,降息带来的好处是房贷、消费贷等借贷成本变低。但副作用是造成了固收类投资收益下降,浮动类投资的波动性(价格变化幅度)提高。
更可怕的是,对于不同财富水平的人群,利率下降带来影响是“不对称”的,将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命运。
01
家庭资产结构差异,造成收益水平差距
从资产配置结构来看,富裕人群的投资方向更具多元化,且往往配置更多浮动类资产类型,如股票、股权、期货等。而中产及普通家庭,则更多的配置固收类的资产类型,如存款、银行理财、债券等。
低利率环境中,资本以更快的速度,流向更高收益的资产。
企业通过贷款融资成本变低,但股权融资,比如发行股票,依然具有更高的效率,毕竟无需抵押、也不需要承诺利息。因此,在市场资金充沛时候,优质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继而用于扩大规模,产生更大的盈利,从而推高股价。因此,也满足了投资者更高的收益预期需要。
相比之下,低风险的固收类资产,受利率下行影响,下行趋势一致。
债券和存款,本质上都是基于优质的信用向大众借钱,并给付利息,因此两者呈现正相关性,即同步下行趋势。而以稳健型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以债券等固收类资产为主,平均收益也将随之下行。
因此,富裕人群更容易获得浮动类资产的长期上涨,而中产及普通人则可能面临固收类投资收益降低。
02
融资成本、投资机会和投资能力的差异
低利率环境下,富裕人群以更好的信用或者优质的资产抵押,就可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贷款资金。比如现在的通过房产抵押获得经营贷款,不少银行放出了不到3%的利率,还可以先息后本。相比工薪人群,消费贷款拿到3.5%利率水平就不错了,还可能需要分期等额还款。
同时,富裕人群也可能掌握更高的投资能力和经验,以及更多的投资信息,乃至接触到更多的专业人士,更容易达到某些投资门槛,从而获得更优质的投资机会。
比如大额存单、集合资金信托、私募基金等高端理财,都有一定的门槛。 比如企业家,更容易把握市场机会,通过扩大生产、实现经营利润。
03
面对风险,“反脆弱”能力的差距
投资浮动类资产的时候,我们经常都需要做风险测评,也就是了解风险承受能力,其中的关键评分要素,包括收入结构、资产水平、投资经验、接受损失的程度等。
当一天的投资浮亏,超过了“日薪”,或许干啥都不香了。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很难守住优质资产、穿越经济周期、实现长期回报。
而当疾病、失业等重大风险来临的时候,普通人群因为收入来源单一的问题,更容易导致“手停口停”。因身体健康、行业转型、家庭关系破裂,而陷入巨大困境,导致无法翻身,这就是中产和普通人家庭财富的“脆弱性”。
04
破除焦虑,要“蓝图“而不是“饼图”
想要拥有美好的一生,或许并不一定需要太多财富,但必须要有合理规划,毕竟没有规划的就是饼图。
财富架构是指对家庭财富的战略安排,是基于生命周期,即不同家庭成员和人生阶段的财务目标,确定投资的时间周期、金额目标和风险偏好,继而对财富进行安排,以更好的匹配不同的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则是战术安排,是基于某个具体的财务目标,配置具体的资产组合。
比如养老规划,我们追求“下有基础水平、上有品质生活”。确定投资周期和具体金额目标,借助投资工具,做好“防守+进攻”的安排。既要守住增长的底线,也要拥抱经济转型的长期红利,穿越“经济周期”,实现养老目标。
这其中,无论是“以小博大”的保障型保险,还是有保底利益的储蓄型保险(注意需要熬过一定时间的“封闭期”,期间退保往往存在损失,可通过合理规划分期供款,减轻压力),都可以极大的提高反脆弱能力,并通过锁定长期利益,减少受到利率下行的影响,从而提高“防守型”资产的长期收益水平。
而你根本不需要担心,因为配置了一部分防守型资产,导致资金收益变低。因为防守型资产不仅能够反脆弱,还能让你把握更好的市场机会。
在这样的财富架构和资产配置之下,即便是面对当下低迷的投资寒冬,也能够让你轻松的“苟”过去,迎接经济成功转型的曙光,赢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