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市场再次遭遇重挫,三大指数均跌逾2%,两市近4600只个股下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许多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股市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对此,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发表了一篇文章,称不能放任股市持续跌下去,应对市场信心进行“抄底”,把扭转股市与提升全社会信心当成同一项大工程开展行动。
胡锡进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赞同他的看法,认为中国股市需要重振信心,不能被外部因素所左右;也有人反对他的看法,认为中国股市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创新。
中国股市目前面临的外部压力是什么。胡锡进在文章中提到了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和美元高利率造成的巨大外部压力。这两个因素确实对中国股市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意味着美国经济复苏的预期增强,导致全球资金流向美国寻求更高的回报,从而加剧了新兴市场的资本外流和汇率波动。另一方面,美元高利率也增加了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债务负担和违约风险。这些都会影响中国股市的估值水平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中国股市目前存在的内在问题是什么。胡锡进在文章中也提到了机制性的内在原因。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股市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存在着监管缺位、信息披露不透明、上市门槛过低、退市难度过大等问题;二是中国股市的结构失衡,存在着蓝筹股稀缺、中小创企业质量参差不齐、投机炒作盛行、长期投资缺乏等问题;三是中国股市的功能缺失,存在着融资功能不强、配置功能不足、监督功能不够、服务功能不全等问题。
中国股市目前需要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胡锡进在文章中建议将提振股市信心与振兴经济和消费结合起来,让二者良性互动,相互激励。这个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认为,中国股市要重振信心,不能只靠外部变化来启动,也不能只靠内生动力来推动,而是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公信力;优化结构调整,扩大蓝筹股的供给,提高中小创企业的质量,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培育长期投资文化;发挥功能作用,增强融资功能,提升配置功能,强化监督功能,拓展服务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拓展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和机构参与中国股市。
中国股市的低迷主要是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叠加作用。内部因素包括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监管的不力、投资者的不理性、上市公司的质量参差不齐等;外部因素包括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美元利率的上涨、中美关系的紧张、全球疫情的反复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市场信心的缺失,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不明朗,股价难以反映基本面的价值。
中国股市的低迷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财富效应,也影响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创新动力,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同时,中国股市作为社会信心的晴雨表,也反映了社会对政府和制度的信任程度。如果股市持续低迷,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和民意不满,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中国股市的投资者以散户为主,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容易受到情绪和舆论的影响,盲目跟风或恐慌抛售。这些行为导致了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者的损失风险。例如,在今年10月份,A股出现了多次大幅下跌,很多散户在恐慌中割肉离场。
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公司存在财务造假、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问题,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的信誉。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惩处,提高上市公司的门槛和标准,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例如,在今年7月份,ST康美被证监会处以60亿元罚款,创下了中国股市的最高罚单。
中国股市要走出低迷,需要从政府到社会再到股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完善市场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社会需要增强综合信心,积极应对外部压力,抓住发展机遇,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股民需要理性投资,控制风险,培养长期投资理念,关注基本面和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