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榕资本乐贝林:创新药投资逻辑变了吗?|对话医药投资人
编者按:创新药出海是今年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企业扎堆创新药赛道,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厚的回报。
尽管出海成为大势所趋,但走通创新药出海这条路并不容易,常常出现“几家欢喜几家忧”的景象。今年以来,诺诚健华、信达生物、基石药业等创新药企也曾出现海外授权产品被退回的情况。
多位一线从业者均认为,创新药出海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其背后的博弈不仅仅来自技术,也包含着对于空白市场规则缺乏、专利的保护、长线资金的支撑等多方的考验。而实际上,从创新药本身的特性而言,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更需要长线资金的配置,从而减缓周期性对于企业本身所带来的冲击。
目前,创新药领域的投融资逻辑是否产生了变化?当国内医药的投资环境步入“理性期”,如何来判断一家创新药企的投资价值,会从哪些领域进行考察?如何看待创新药领域的热门靶点,下一个热门赛道在哪里?即日起,南都健闻将会推出《对话医药投资人》系列报道。本期,我们邀请了高榕资本执行董事乐贝林进行分享。
投资机构简介:高榕资本专注于早期和成长期投资,重点投资新科技、新消费、医疗健康等创新创业领域。高榕资本成立伊始,定位于中国的创始人基金(China's Founders' Fund)。高榕资本背后的出资人包括慈善基金、大学捐赠基金、母基金、家族办公室等全球顶级机构投资人,以及金融、医疗、零售、广告、工业制造、农业等行业的企业巨头;此外,高榕资本还邀请了包括腾讯、百度、淘宝、小米、美团、分众等在内的数十家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或核心高管成为出资人,一同寻找和助力优秀创业者。
对话嘉宾:高榕资本执行董事 乐贝林
医药创新投资逻辑变了吗?
南都健闻:高榕资本投资布局很多是在早期,在医疗领域出手哪些项目?跟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
乐贝林:虽然资本市场的整体环境在降温,但去年至今,高榕资本在投资领域出手还是较为频繁的。今年在生物医药方面投资了若干个项目,尤其是在创新药方面,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抗衰老相关药物以及抗体发现平台的公司。另外,也同样在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方面有所布局。这是我们今年整体做的事情。
南都健闻:在您看来,创新药行业的整体投资环境目前正处于怎样的阶段?跟过去有什么变化?
乐贝林:过去几年,创新药的投资领域存在一些过度的热情,现在大家会更多地回到基本面来进行判断,比如关注团队质量、公司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最为核心的是要判断产品管线的潜在价值。基于目前的创新药整体环境,我感觉到投资机构对创新药基本面的分析,会更加扎实、更加重视。
南都健闻:很多企业家提到,创新药的赛道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如何权衡周期性和价值投资?如何预判投资的周期?
乐贝林:不同行业不同赛道的周期是不同的,而且10年前的周期与现在依然会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是很难进行预判的。
但回到公司基本面而言,我们在内部讨论时常常会提到木桶原理。也就是说,投资的项目本身必须要有非常突出的长版,不管是在技术、经营管理或是其他方面,这是能让一家公司穿越周期最为核心的因素。其次,围绕木桶原理,项目不能有非常明显的短板,即团队的资金使用效率、运营管理能力等都至少应该在基础水平线之上,这两大因素是我们在投资时尤为关注的标准。
南都健闻:您今年在创新药领域出手了哪些投资项目?投资的维度是否对地域有所侧重?
乐贝林:我们主要是在抗衰老药物、代谢类神经性药物、肿瘤药物发现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布局。就在方向上而言,目前很多疾病的相关药物适应症上都有很多挖掘空间,这也代表背后有许多技术发展的空间。
作为投资机构,我们在投资上不受限于地域的因素。在国内市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均有项目的布局。在海外市场上,也落地了在美国、东南亚的项目。
创新药出海“痛点”背后的考量
南都健闻:近年来,创新药出海成为行业的共识,也成为目前创新药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您如何看待背后的几种出海模式?
乐贝林:创新药出海有三类较为主流的模式,其一,是由合作方完全买断创新药出海的权益,例如将公司创新药的美国权益外包给某一美国的公司。其二,招募当地的人才,自建海外团队,从而推进在海外市场的产品销售。其三,创新药企跟海外MNC公司推进联合开发模式。这三种模式在过去我们的被投企业中均有体现。例如之前投资的一家叫做珂阑医药的企业,今年也完成了跟阿斯利康大额的项目规划,推进药物的研发。
南都健闻: 2023智慧芽创新赋能大会上,多位业内人士提到创新药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您认为,创新药企业出海中需要补齐的短板如何?如何补齐对空白市场规则缺乏的短板?
乐贝林:补齐对于空白市场规则的了解,我觉得很多企业都需要从战略上予以重视。主要涉及两大维度,其一是公司整体对于知识产权需要有充分的保护的意识。因为创新药企最为核心是药物管线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在全球竞争的格局中,知识产权竞争及保护会更为重要。我认为公司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要提至战略高度进行考量。
其二是在海外市场如何推进商业化落地模式,这也是目前诸多企业在思考的问题。是否要去自建产能?在海外自建产能还是依托于中国本土的产能进行全球销售? 目前这两大维度是创新药企出海中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商业化的落地。
南都健闻:如何进行专利保护,您对此有怎样的考量?
乐贝林:创新药从研发到商业化往往需要走过10年的周期,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拉长公司药物管线的生命周期,这是非常核心的。很多公司的产品上市后,可能药物在上市6年或7年的时间左右,专利就要到期。所以我们也要考虑,如何延长专利期的保护以及对专利保护要更加充分。
什么样的药物才是真正的创新药?
南都健闻:有观点提到,我国自主创新的创新药产品还比较缺乏。您认为创新药背后真正的内核如何?
乐贝林:“创新”二字可以围绕三个方面来展开,即“人”“财”“事”。第一,创新药领域对于人才有着很高的要求。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目前很多海外优秀的学者、产业界高管、华人高管回到国内做一些源头创新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才融入到国内的创新药市场。
第二,是否能够选择真正创新的靶点进行研发。中国创新药经历了从me-too到Best in class,再到核心的First-in-class的产业发展过程。这是产业逐步从仿制到创新递进的过程。这些年的确到了从酝酿逐步成熟的阶段,市面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去拥抱创新。
第三,资本对于创新研发的支撑。创新药的周期漫长,的确需要更多有一些长线思维的资本支持,才能够去助力创新产品度过漫长的研发周期。这些年,我们看到地方政府或市场化的基金愿意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创新药产品上进行投入和支持。
南都健闻:这也是现在创新药产业发展中比较积极的因素,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结合药物的靶点来看,过去创新药领域出现了很多现象级产品,比如PD-1、GLP-1等。而现在ADC也被视为当下创新药中最为炙热的赛道。您如何看待下一个热门的赛道?
乐贝林: 您提到的例如PD-1、GLP、ADC的这类靶点,我们在投资判断时往往第一时间会思考管线本身,单管线有没有作为平台型的可能性。比如PD-1和GLP-1这两个靶点的药物都是有可能从单管线做成平台,适应症也非常宽广。PD-1最早是在一些血液类疾病、黑色素瘤上得到使用,而现在几乎扩延至所有的癌症都可以用PD-1来进行治疗。
GLP-1也是如此,最早是从糖尿病的治疗开始,但现在的适应症可以拓宽至肝纤维化、减肥减重甚至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对于今天的ADC也是如此。
在我们看来,ADC行业还处于行业发展的早期,但它具有很多这类组合的可能性,我们目前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投资,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南都健闻:就您个人而言,有没有自己比较看中某一个靶点?
乐贝林:在我们心中,的确这两年创新药靶点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希望被投企业最好是有组合型的管线,在公司内部进行风险的平衡。所以,我们投的很多项目都不是单管线项目,可能是多条管线平行推进,对公司整体本身而言,也可以降低运营风险。
创新药投资更需要“共同成长”思维
南都健闻:创新药相对其他行业来说,风险更大。从一线投资的经历中,您是否感受到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乐贝林:对,高榕资本的投资策略主要是以早期、中期为主。从这两年来看,这样的投资策略布局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丰收果实。比如说,我们很多早期投资的创新药企,在后续也都完成了3轮甚至4轮的融资,丰富了弹药,拓宽了管线,开拓了临床。
所以从这一投资策略来看,虽然在早期承担了很多的风险,但是在企业的中后期,我们也实现了跟公司的共同成长。
南都健闻:可否分享一个您投资某个项目的经历,跟过去相比,考察项目上会有何不同?
乐贝林:举个案例,我们曾在2019年至2020年投资了一家名为普方生物的公司,产品管线为ADC,当时投资节点处于天使轮。在投资完成后,公司获得迅速发展,后续完成了数轮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在ADC领域属于明星公司。
当时这家公司的投资逻辑特点是什么?从团队结构上,创始团队都是从全球知名的ADC公司出来进行创业,在苏州落地相关的项目。经过天使轮融资后,他们凭借多年的经验,进行了一些创新药品种的研发。
而在产品管线上,主要是“First-in-Class”创新型品种。经过多轮融资后,公司目前的产品管线处于临床阶段,同时也在跟海外知名大药企进行药物管线的联合开发谈判,我觉得这是挺好的创新药投资典型案例。
南都健闻:广东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的重要区域,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广州也正在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高榕资本是否察觉到新迹象从而展开一些布局?
乐贝林:高榕资本的投资版图,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医疗,在芯片消费技术或产业互联网上都有投资布局。在广州,也有我们有不少的被投企业。之前我们投资的一家创新药公司,其项目也正在广州落地。整体上,我们认为广州是非常有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的地方。
南都健闻:从事创新药的生产研发工作不易。您有怎样的建议或是想法希望能传达给现在的一线创新药从业者?
乐贝林:我们经常会提到两句话,第一个是要相信技术的力量,相信创新的力量。创新药企业家要对于创新、技术有一定的信念。第二个是要向前看,永远保持积极的态度。这个态度是我们很欣赏。
策划:李阳
统筹:尹来 王道斌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设计:沈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