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锂电池出口迎来爆发式增长。
工信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保持增长态势,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前两个月全国锂电总产量超过102吉瓦时,同比增长24%;出口贸易稳步增长,1-2月全国锂电出口总额达到706亿元。
由于能量密度高、充电速度快,锂电池在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逐渐加深,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受益于近年来全球新能源锂电池的强劲需求,我国锂电池出口也迎来爆发式增长。
出口成绩亮眼
去年以来,我国锂电池出口高速增长。工信部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锂电出口总额达3426.5亿元,同比增长86.7%,为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和全球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根据川财证券研报,2017-2020年,我国锂电池出口额以每年20%-35%的速度稳步增长;2021年和2022年则分别迎来66.5%和86.7%的爆发式增长;2022年,出口至美国的锂电池金额为682.1亿元,同比增长112%。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近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去年,以电、光、锂这‘新三样’为代表,就是以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出口为代表,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
“锂电池出口额创新高的原因有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一方面与新能源汽车出口及海外储能市场增长有关,另外一方面也与全球各国均对该领域的支持密不可分。”
远景动力执行董事、中国区总裁赵卫军近日公开表示:“统计显示,海外市场到2025年、2026年,动力电池产能缺口大约为400GWh。汽车行业产能本地化属性决定了谁能满足它谁就获得先机。”
储能方面,据中金公司预测,今年,全球储能需求有望达189GWh,同比增长超60%;国际能源署则预测,未来5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增长56%,到2026年达到270GW以上。
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
出口的增长也反映出国产电池厂商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韩国电池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10名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达60.4%。
目前,我国锂电产业链企业“走出去”步伐正不断加快。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张小聪近日公开表示,在现有五座国内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该公司今年将启动欧洲工厂和印度尼西亚工厂的投资布局,计划到2026年电池总产能达到200GWh。
国轩高科也在持续加快海外布局。3月,国轩高科与日本爱迪生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开拓日本储能和回收市场,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日本普及,推进国轩电池走进日本市场。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中国电池企业出海本质上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下出现的海外溢出效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于政策鼓励产生先发优势,电池供应产业链基本较完整,此外,产业化劳动力成本相对便宜,研发成本已经实现较大规模均摊,所以具有一定综合优势。”
国内电池企业还加速与国外整车企业形成联合关系。“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锂电原材料产业链较为完备,成本控制能力更强。并且,我国的人工、设备折旧成本也更低。在这些综合优势下,国际车企肯定也会更倾向于与中国电池供应商合作。”一位从业者向《中国能源报》记者透露。
仍存一定挑战
不过,曹广平认为,国产锂电池出口也存在一定风险。“一是所在国或地区可能已经开始着手构建电池行业贸易或技术壁垒,要求排放以及电池材料回收符合当地法规需求;二是要保障给车企配套供应电池的稳定性;三是电池原材料供应要及时且有保证;四是需要保持技术,质量包括安全性必须领先。”
据了解,我国锂电产品出海目前往往面临多方面限制。例如,今年10月1日起欧盟将实施碳关税政策,从2026年起削减欧盟企业免费配额。这意味着欧盟市场准入门槛会越来越高,中国企业出口利润将被挤压,无形中为中国锂电企业“走出去”增加阻碍。此外,根据欧盟《新电池法》,欧盟将针对动力电池企业碳足迹进行评级,并在2027年设定一定阈值,高于阈值的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动力电池加速“出海”,海外市场将成为中日韩电池企业竞争的“主战场”。对此,宋清辉认为,国产锂电企业面对海外市场竞争,若想在海外生存并持续保持领先,需要在两大方面进一步加强。“第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第二,人才培养要跟上步伐。此外,欧美客户对产品品质要求非常高,加上厂房建设缓慢且费用高昂,需要留足充足的资金预算。”
文 | 本报记者 姚美娇
End
编辑 | 李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