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上午,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黑压压的悼念人群沿着院子里的回廊肃穆前行,灵堂前,四人一排,伴随着哀乐,顺序进入、鞠躬,向遗像上那张瘦削、温雅的脸孔道别。
8天前,遗像中的这位老人、91岁高龄的民生银行首任董事长经叔平辞世。
悲喜参半。此前,民生银行筹划了十年、第二次启动的H股发行计划通过中国银监会批复,并于8月18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2009年,对民生银行来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3月,第一大股东、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时隔三年重返董事会;8月,两位董事联合发难,质疑中报未做解释的泛海系关联贷款问题;9月,赴港上市再度启动之际,十年前状告民生银行的创始股东再次集结。
而经老的逝世,更勾起了很多人心底的尘封往事……
众多事件中,海外上市的影响无疑最为深远。“做国际市场合格竞争者”,“把民生银行办成百年老店”,这是经叔平在民生银行创办之初就提出的夙愿。而无论哪条,都离不开国际资本市场的检验。
一场围绕列王间的纷争即将开始,有人翘首以盼、有人作壁上观、有人唏嘘慨叹、有人祈求平安。
这家由全国工商联发起、中国首个以非公企业为主体投资兴办、有众多知名民企大佬出没的民营银行,成立三十余年来,从来不乏吸引眼球的故事和谈资。在领先同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股东博弈、产权纠纷、关联贷款、高层内斗,时隐时现。
1
暗潮涌动
“国有企业是有约束,无动力。民营企业是有动力,无约束。”民生银行首任董事冯仑评价道。不过,与崛起于市场底层的中国大多数“草根民企”不同,民生银行是在行政力量的许可、参与下,由尚带有一定官方色彩的社团主导创办的,因此一开始就混杂着民营与国有两种体制基因。混杂的体制下,各种碰撞、冲突多有发生。
抛开那些有先机、却自动放弃入股的企业家不谈,更多的人对入股一家民营银行趋之若鹜。最终,民生银行的创始股东总数多达59个,董事数量也多达19人,还有8人成为监事,在这27人中,持股人数达19人,但并不包括后来的首任董事长经叔平。
如果股权分散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可以防止大股东利用手中的投票权获取不当的关联贷款,甚至把银行当成“提款机”。
但民生银行的股权过于分散,且素质良莠不齐,难免会影响决策效率。作为领头人的经叔平并无一分钱投资,又如何压得住阵脚?
在民生银行筹备阶段,全国工商联要求所有投资民生银行的股东签订协议,将自己在每年股东大会上表决权的30%委托给工商联,由经叔平代表行使。
这是民生银行自创立时即有的基因,恰是这种基因,导致了此后数年民生银行在管理层与上级机构之间,股东之间,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以及管理层内部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和权力博弈。经叔平始终力图在这些盘根错节的较量中保持平衡、同时也维护着自己一票否决的绝对权威。
董事长无可争议,可在众多股东中挑选出一个副董事长,就难了,根据当时相关部门的推荐,刘永好被任命为副董事长,但刘永好所在的新希望集团当时只是第十三大股东,其他比他投钱多的股东们七言八语,并不服气。
后来相关部门的领导对董事们说了句:没什么好争的,这就是“中国特色”,刘永好1993年成为民营企业家中第一个全国政协委员,并于同年当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政治上靠得住,企业办得也不错。
最终,刘永好如愿当选首届副董事长。
且不说副董事长刘永好,甚至连董事长经叔平也是每日如履薄冰,民生银行内部早期最为集中突出的矛盾,就表现在董事长与行长失和上。四年换了3任行长。全部是由董事长主导下换的,
从1996年成立到2000年上市,民生银行的行长先后有三人。首任行长童赠银,系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位置上调任,只做了一年多;第二任行长蔡鲁伦从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位置调任,自1997年7月28日至2000年4月29日,任期2年零9个月。两人均未满三年一届的任期。只有第三任行长董文标一任6年,并于2006年升任董事长一直到2014年。
再来看看民生银行首届的经营班底,除行长童赠银外,副行长最初的排名次序是:来自央行的魏盛宏、原海通证券的董文标、工商联的谢秋涵以及来自国家体委的周少华。
不过,在短短几个月过后,魏盛宏就与董文标悄然颠倒了次序。一位知情人士语焉不详地表示,“可能是魏在一次采访中犯了错误。”
2
三足鼎立
初期股权过度分散的弊端,经叔平及其他高层也看到了,但是要让他们走向相对集中,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上市。而对上市公司来说,再设定30%的表决权显然于法无据。如果工商联要继续保持在民生银行的话语权,必须引进或者壮大靠得住的大股东,而且不能是一个两个。
于是,在上市前夕,民生银行发起了一波股权转让运动,在1999年至千禧年之间,共计有28起股权转让行为,涉及的股份占民生银行总股份的46.1%,其中有12家原始股东全部出清股份。
在风云散后,民生银行持股数量排行前三位的股东变成了:新希望、东方集团和泛海集团,持股比例均超过9%,三家公司的老板刘永好、张宏伟和卢志强成为了民生银行的三大巨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三人中,刘永好的新希望是此次股变中最大赢家。其先后三次共耗资1.86亿元收购,使新希望总计持有1.3802亿民生银行股权,占总股本的9.99%,位列第一大股东。因有单一股东最大持股比例不超过10%的规定,刘永好将收购数量控制得恰到好处,不能不让人叹服。
此外,刘的女儿刘畅为法人代表的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也在此间完成两次民生银行股权收购,获得6000万股,持股比例4.7%,为第十大股东。原始股东希望集团持股2.37%,仍为第十三大股东。至此,刘氏兄弟的“希望系”合计在民生银行持股比例达到17.05%。
刘永好是最大的赢家,但真正的“黑马”还是张宏伟。原本,东方集团并非民生银行的原始股东,这次从无到有,大幅吸纳民生银行股票达1.3亿股,以占总股本9.42%成为民生银行第二大股东,可谓异军突起,令人侧目。
作为发起人之一的泛海集团,原来持有9000万股,在此次运动中协议受让昆明建华企业集团4000万股,总计持有1.3亿股,与东方集团并列第二大股东。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处在“点石成金”的年代,多少精明的商人与掮客因为投资上市公司原始股而大发其财。民生银行的老股东不会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还要出让手中的“印钞机”呢?
关于这次股变,有老股东认为,是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形成的。不过,他也指出,民生银行在股权转让中的“桥梁”、“参谋”、甚至是“帮助”作用很关键,不然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交易成行。
按当年在那场股变中失去股份的一位当事人总结,股权转移有三种情况:一是“乘人之危”,如企业本身资金链出问题或者老板去世、入狱,为了救急,被迫转让,其中不乏受让方未按法律程序将股票“抢走”的情况;二是有些股东的持有本身不合法;三是有的公司股权由民生银行私下签订协议变卖给受让方。
根据2000年11月18日《中国民生银行关于股权转让协议》的记载,28起股权变动从形式上看有两种,一是协议受让,二是法院强制拍卖。其中前一种形式居多。
当年民生银行内部有个说法,叫“清理法律上有瑕疵的股权”,以为上市作准备。但是未有形成正式的文件或决议。
当时集中转股还有一个大的客观背景,就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很多盲目多元化的企业陷入资金链困境,其中不乏民生银行的原始股东。第一大股东广州益通集团就是典型。
对民生银行而言,从1998年开始,也进入不良资产的暴露期,蔡鲁伦和分管信贷的副行长董文标一起,“把组织资产质量会战放到关系银行生死存亡的高度去抓。”
1999年末,民生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为7.48%(民生银行2001年年报披露,经过调整,这一数字为8.7%)。经叔平当时说:“一家新银行,不良资产率达到七点多是不应该的。”
在清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民生银行通过申请法院强制拍卖股权回收股东贷款,同时实现股权转换,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张宏伟的入围。
2000年,张宏伟通过拍卖受让了中国旅游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深圳前进科技开发公司两宗共计8000万股权。这样的机会不会每个人都有,它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不过,前进公司的6000万股权拍卖日后给民生银行惹来了大麻烦。
张宏伟是由经老引进的,这几乎不成为秘密。此外,当时经老还力推张宏伟成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从1999年起连续三度访问视察东方集团。
坊间还有一种传言,认为刘永好和张宏伟有机会崛起为前两大股东,是因为中国乡镇企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民生银行创建时,出手就是9000万元现金,抢得第二大股东位置。
经叔平不希望这家来历不明的公司在上市后成为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因而“安排”刘永好和张宏伟分别大举收购其他股东持有的股份。
后来爆出的消息是,中国乡镇企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入股民生银行的资金是代香港华懋集团持有的(因为当时有关规定不允许外资入股),但被前者坚称是“借款”。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为此还和中国乡镇投资开发公司打了一场官司,但最终败诉。
随着“小甜甜”的过世,这起公案也就永远成为死案。
从最初一些有可能成为创始股东的民营企业因对体制的担心而退出,到经过四五年一众大小股东和平共处,再到后来股权重新洗牌,分别向三大派系集结,民生银行的股权结构和权力格局大势已定。
有人将这次民生银行上市前夕的股权大变动形容为“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由于牵涉转让方众多,在时隔近三十年后,不少老股东已经湮没无闻,早已无法穷究股权转让背后的历史真相。不过,有两个认为自己的股权当年被非法拍卖、变卖的邱姓及范姓老股东坚持维权,直至今日。
如今看来,这两笔股权转让历史遗留问题所涉资产仅仅是民生银行庞大市值中的一朵小浪花,不过它们确系民生银行发展中的一个很难卸下的包袱,日后也成为了民生银行冲击H股的绊脚石。
股东洗牌之后,2000年12月19日,民生银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
随着上市钟声的敲响,民生银行初期股权过于分散,董事会弱势的痼疾也成为历史——并由此进入泛海系、东方系、希望系三大力量博弈的时代。
从管理层来看,是年中取代蔡鲁伦的董文标,系经叔平认可提拔的行长,经、董配足够和谐。而三大股东相互制约,也给善于借势的董文标足够的施展空间。
此后的六年,也是民生银行发展速度最快的六年。2000-2006年,民生银行的规模和贷款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7.5%和53%,遥居同业之首。董文标开放、创新的特点和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六年,也是民生银行内部风平浪静的六年。
直到2006年,才发生本文前面提到的“刘永好出局董事会”的人事震荡。这个“意外”被外界推测为是张宏伟、卢志强与民生银行管理层的“联合倒戈”。但不意外的是,董文标在这此权力斗争中接任经叔平的董事长职位。这一结果是已经住院的经叔平通过书信安排的。
民生银行董事、新希望常务副总裁王航提到,经老在任时是以自己本来有的权威和德高望重而获得股东的支持。他卸任后,“董事会需要一起来认定和树立一个新的权威。”这是王航第一次见到董文标时跟他说的话。
自此,民生银行完完全全地进入了董文标时代。
上一篇:又一制革厂被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