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梅州海关监管下,装载有1.6吨藤制圣诞饰品的集装箱卡车完成通关手续,驶出梅州综合保税区,整个通关时长仅10分钟,标志着畲江藤制品首次实现保税出口。
保税出口的藤制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长期以来,在欧洲的礼品市场中,只要提及中国进口工艺品,必有人谈及梅州、谈及畲江。伴随着一次次转型升级,目前全市藤制品年出口额稳定在4亿元左右,有相关出口企业30余家,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南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关关员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及产业状况。
近几年,受成本上升、汇率变动等因素影响,梅县畲江的手工艺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局。
困中求变,危中寻机。在梅县区积极应对外贸发展形势,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大背景下,加之梅州综合保税区迅速发展、RCEP生效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加持,不少从业者从困局中看到了新的机遇。
梅州市锦芳工艺有限公司展厅内,各式各样的藤制品琳琅满目。
“通过综保区出口可以节省物流时间和搬运成本,货物办结入区手续后就能办理退税,效率大幅提升。”梅州市锦芳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南表示,首次“试水”成功让企业对区内开展出口业务充满信心。
梅州市锦芳工艺有限公司是诞生于梅县区畲江镇的老牌企业,如今已是千万级别的行业龙头。而在1982年成立之初,其只是一家小小的家庭作坊,这也是当时该行业最广泛的生产生态,不仅解决了畲江当地大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让不少老百姓赚到了“洋票子”。
在梅县区畲江镇,临街商铺店主边做生意边编织工艺品。
在畲江镇街头巷尾,临街的商铺人来人往,不少店主一边做生意,一边编出一个个初级手工艺品,这似乎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习惯,每个人的手上功夫都十分娴熟。
“把这个丝线缠到架子上去,我的工作就完成了。送到企业后再进行深加工,像这样大中小为一套,酬劳8毛钱。”畲江人廖大姐一边忙碌一边说,“每天送孙子上学后我就来熟人的店里动手编一编,一个月也能赚几千元。”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解决了当地八成劳动力就业。
多年来,畲江镇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镇相关企业和2000多户家庭作坊式加工经营户,有效解决了当地近八成劳动力就业。
工人正在打包产品。
与此同时,该镇不断加快行业协会规范化建设步伐,通过加强技术、人才、信息、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做强做大这一行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同时,引导工艺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品种从单一竹编发展成藤、竹、木、铁、丝绸等集声、光、电于一体的五大类共数十万种样式。
作为广东省工艺编织专业镇、梅州市重要的编织手工艺品生产出口基地,如今,畲江镇在毗邻梅州综保区这一国家级发展平台的有力优势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梅州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5.52亿元,同比增长376%,势头强劲。“考虑到藤编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我们将全力引导帮扶中小企业以‘集拼’方式通过综保区出口,发挥‘入区退税’政策优势,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梅州海关综保区工作科科长郭向东说。
为赋能梅州藤制品等本地产品出口,梅州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扎实落实海关优化营商环境16条,结合企业需求及产业状况,全力支持新业态落地发展,将综合保税区功能优势、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企业的利好。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黄韬炜
通讯员 汪佳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黄韬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