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了《国民金融素养白皮书(2022-2023)》。这份白皮书对我国国民金融素养水平进行了全面调研和评估,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白皮书显示,东部省份的居民金融素养较高,其次是中部省份,西部省份的居民金融素养最低。男性的金融素养高于女性,25-35岁年龄段人群金融素养水平在各年龄阶层处于较高水平。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年收入水平越高,居民的金融素养越高。调研数据还显示: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国民对金融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与对金融投资工具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强。
调研数据显示,女性受访者更倾向于参与基金、股票和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资活动,女性比男性的风险容忍度更高,男性比女性拥有更高的储蓄倾向。文化程度越高,居民在金融市场的参与度越高。同时,文化程度越高,受访者参与股票、基金和理财产品投资过程中的收益波动越大,拥有更高的亏损和盈利占比。调研数据显示,年收入总额与投资回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年收入越高,其参与股票和基金投资获得正收益的可能性越大。
白皮书提出了提高国民金融素养建议。政府、金融机构和有关高校在宣传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时,可以采用地区差异化的措施,重点关注西部省份和中部省份的宣传度与普及性;其次,相关部门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政策。
据介绍,目前我国国民金融教育行业已经形成以国民普通教育为基础(国民教育系统提供),以公益性投资者教育为辅助(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分提供),以商业化和市场化机构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体系,行业前中后端生态已日渐清晰。
专家指出,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发展格局之际,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提升以及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复杂化,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有助于促进普惠金融深入发展,有利于维护金融消费者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有益于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加强全民的金融素养教育对实现居民财富增加,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