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局势动荡难以影响我国小麦市场
7月17日,俄罗斯表示,由于协议中涉及俄罗斯的部分未能得到执行,协议已终止,并宣布自20日起,将把前往乌克兰港口的所有船只视为潜在的军事货物运输船只。这里的“协议”即是去年7月份在联合国牵头下,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和联合国共同签署的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有效期120天,旨在保障乌克兰的谷物等农产品能够经黑海安全运输并出口,以及俄罗斯的粮食及化肥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虽然俄乌两国冲突在美欧等国的不断“拱火”下持续,但黑海粮食外运协议在多次续签下也延续至今。受此影响,国际农产品在近几日大幅上涨。其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价格从17日的每蒲式耳(下同)6.54美元涨至20 日的7.51美元,涨幅约14.8%;玉米从5.06美元涨至5.63美元,涨幅约11.3%;大豆也从13.76美元最高涨至14.18美元,涨幅约3%。因担心乌克兰的葵花籽油供应,马来西亚棕榈油在20日当天也上涨3.9%。黑海粮食外运中断的“阴云”笼罩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空。就全球粮价中涨幅最大的小麦而言,或许有市场参与者担忧此次国际事件会再度让我国小麦价格如去年2、3月份一样大幅飙涨,但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黑海局势动荡对我国小麦市场产生明显影响的可能性较低,短期内主产区小麦价格大概率还是会围绕当前价格水平窄幅波动运行。首先,去年一季度国内麦价大涨的主要原因和当前形势完全不同。由于当时麦价提升正好和俄乌冲突爆发的时期重叠,让市场误认为是国际局势所影响。而事实上,对当时苗情长势预期悲观、基层粮食较少而政策性投放又不足、饲用对小麦的采购扩大等因素,才是推升麦价的主要因素,外围局势的动荡仅仅是辅助影响。而当前,正值小麦集中收购时期,市场上粮源充足,制粉、饲用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突发的“黑海禁运”或仅会对个别区域的市场参与者心理层面造成浅层次影响,而难以影响到夏粮主产区各类企业的购销计划。其次,国内宏观形势在近年来出现一些变化,过去曾有的小麦消费“淡旺季”越来越不明显,小麦价格的形成机制在这几年正逐步向以“收购——存储——销售”为主特点的阶段调整。即,在5至8月的“收购”阶段,麦价大概率呈“涨”势,无非是涨幅的大小而已;在9至11月份,“存储”时期行情的干扰因素主要是看前一阶段的收购情况而定;在12月至次年5月之间,市场的投放形势、新季小麦长势等又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行情趋势。小麦价格“以我为主”特征明显,很难被“外界”所动。第三,小麦进口量扩大不代表对外依存度提高,国内的供需格局更不会被国际局势变动所影响。近几年我国小麦进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为调节我国粮食储备结构,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二是为改善国内口粮、饲用粮供需关系,调剂品种余缺;三是为维护国际间的交往和关系。今年上半年由于国际小麦价格持续走低,我国进口了801万吨,同比提高了62%,其中超过六成来自澳大利亚(多进入饲料加工领域),其余部分主要来自加拿大、法国和美国,而来自俄罗斯的小麦极少。第四,国际粮价上涨更多的是被资本炒作,而黑海粮食外运还存在缓转余地。一方面,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7月份发布的全球小麦供需报告,全球小麦2023/24年度产量为7.967亿吨,处于历史最高,虽然消费量为7.958亿吨较上年度增加899万吨,期末库存2.665亿吨同比减少278万吨,全球小麦依旧处于产大于需的状态。而回顾2007年以来历次全球小麦价格大幅涨跌,均不乏有国际资本炒作的身影。另一方面,当前除乌克兰正积极寻求恢复黑海粮食走廊的可能性之外,有消息称一些亚洲的小麦买家也在多方寻求替代供应,当然还存在国际社会为此进行斡旋调解,并在短期内恢复黑海粮食外运的可能性。当前,全球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显著增多,国际贸易环境日趋恶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虽然此次“黑海粮食禁运”事件对国内总体的粮食供需格局不会产生影响,但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都要绷紧,一刻不能放松。同时,有关部门应做好应对预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网络、媒体平台监管,防止不良舆论导向和恶意情绪煽动。 (原文将刊登于2023年7月22日粮油市场报A01版)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编辑丨从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