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下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承压。许多问题原本预计要到2030年才会显露,如房地产、人口生育、地方财政和老龄化等,但现在这些问题全部提前暴露出来,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越早面对,我们就越有时间来解决。然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容易,特别是涉及社会民生和各行业改革等领域,一般人很难给出全面客观的建议。因此,让专业的专家来处理专业的问题才是正确的做法。
然而,在寻找专业人士的建议时,我们看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言论。这些言论的奇葩程度和错误性质,如果只是个别存在,在浮躁的互联网环境下可能还不足以产生有效的杀伤力。然而,这个群体的社会名气和地位非常高,其中一些是智库成员,一些是高校教授和学者,还有一些是重要行业的领军人物,甚至是拥有上万名员工的集团老总。他们的建议注定是非常荒谬的,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观点很容易传播并影响到一些决策领域。
以下是一些来自这些专业人士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观点:
1. 房价高并不是问题,是因为普通人收入低。解决年轻人买房困难的办法是将贷款年限延长到40年甚至80年。
2. 房价上涨是货币问题,因为老百姓手里的钱太多了。
3. 工资低是中国的优势,不应提高劳动者工资。
4. 某人大代表建议降低起征点,认为起征点过高剥夺了低收入者的纳税人荣誉。
5. 某人大代表认为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
6. 某委员认为不应该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因为一旦读了大学回不去家乡就是悲剧。
7. 某名牌大学教授建议将生孩子和保障房、养老金挂钩,奖励生孩子的人,惩罚不生孩子的人。
8. 某经济学家建议提高油价十倍,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提升空气质量问题。
9. 某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人的假期太多,应该减少一半。
10. 某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认为腐败和贿赂是改革过程顺利进行的润滑剂。
11. 某直辖市气象台台长表示,42度高温不热,是空调让人变贵了。
12. 某顶级学府教授认为中国人可以50岁退休,65岁领取养老金,中间15年男的去养老院做园丁,女的给老人洗衣服。
13. 某经济学家认为要实现富强,只有彻底消灭农民,因为农民与粮食的关系并不大。
14. 某经济学家的建议是花钱来为国争光,认为花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
这些言论令人啼笑皆非,绝非媒体断章取义的结果,即使结合前后语境,它们的核心表达也是荒谬的。然而,为什么这些在地位和名望上有较高的高知分子可以说出这种令人震惊且引发社会舆论反应的言论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脱离了基层和群众,没有真正接触到普通人的困境和需求。
这些专家学者们只是通过观察圈内样本来想象当前社会现状,而不再亲自去田间感受真实的生活环境。他们将社会群体当作一组扁平、可量化的数据和统计表格,而忽视了由人民组成的微观世界的温暖与温度。
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们应该根据更宏观的数据来支持和分析。然而,我们也应该透过冷冰冰的数字和曲线图,向那些不太光鲜的视野洞察,关注每一个普通人民。社会中90%-95%的人收入在1万元以下,即使购买房屋、汽车等大宗消费,甚至日常购物和聚餐等体面消费也难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很难挖掘这58亿人的存款潜力。问题并不是人们不愿意消费,而是真的没有钱。这些问题专家们为什么看不到呢?看不到是因为他们脱离底层太久了。
专家应该是经过专门训练和广泛经验的人士,他们应该致力于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光发热,踏实钻研,并提供实事求是的解决方案。然而,一些专家却只顾赚取流量,发布奇葩的言论,甚至在微博上销售不符合实际效果的产品。媒体也推波助澜,报道奇葩观点,断章取义,而不去关注专家们真正的有效建议。这导致我们对专家持怀疑态度,觉得他们都站在与大众对立的立场,无法给出有关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与大众完全脱节。
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质询专家的资质和评判标准。大部分代表提出的建议是有利且中肯的,如取消公摊面积、完善城市管理法规、制定手机网络诈骗罪、减轻二孩家庭经济负担、将防性侵教育纳入课程等等。
然而,也有一些提案令人叹为观止。例如,某位车企董事长兼人大代表建议减少年轻人从事外卖工作的数量,鼓励他们进入工厂工作,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宁愿冒着风吹日晒在街头巷尾穿梭,也不愿意去工厂工作。同样,还有人大代表建议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如果按照他们的论点,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这就是一种悲剧。
总之,专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提供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而不是发表荒谬的言论。我们应该关注每个普通人,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求,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将目光仅仅局限在数据和理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