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1 22:17
来源:中国网
链接已复制
字体:小大
中国网7月21日讯(记者 蒋新宇)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总体看,中国宏观经济复苏态势继续向好,但相比各大研究机构的预测,二季度的宏观数据仍不及预期,这表明中国经济复苏仍面临挑战,亟需寻找增长突破口。
如何理解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的宏观数据?经济增长面临哪些挑战?解决的路径又有哪些?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研讨会上,多位知名经济学专家围绕“寻找复苏突破口的中国宏观经济”主题进行了分析研讨。会议首先发布了主题报告。
报告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上半年同比增长5.5%,高于5%的既定目标,同时,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增速快1个百分点。从同比数据看,今年完成5%的增长目标应该没有问题,但从环比数据看,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的增长仍会面临一定压力和挑战。
经济复苏突破口何在?报告强调,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将从疫后秩序恢复后的复苏,过渡到靠内生动力支撑的趋势性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宽松的政策环境十分重要。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角度讲,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精准性更强,时滞也更少,会较好实现宏观经济政策意图。对财政政策来讲,直接补贴比税收减免效果好,因为税收减免要求企业和家庭要有收入才能享受减免,如果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没有收入,税收减免政策就无法发挥作用。补贴类政策应以家庭补贴为主,以企业补贴为辅,在企业补贴中,补贴有可能会造成一些无效产能的扩张,甚至导致一些僵尸企业僵而不倒,但如果补贴家庭,通过家庭最优化的消费决策,或将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关于货币政策,报告认为,价格型货币政策比数量型货币政策效果更优,前者能够创造低利率环境,为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环境,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则易导致部分资金进入低效领域。货币政策创造低利率环境,激活实体经济需求比增加货币供给的刺激效果更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更小。
重阳投资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表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中短期宏观经济的周期性问题,症结本身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政策重点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王庆举例房地产行业说,中长期看,无论是从人口结构还是城市化进程角度分析,房地产市场都仍有健康发展空间。他认为,当前的问题更多还是宏观周期性问题,需要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宏观政策加以解决。解题成功的话,中国经济仍可继续延续奇迹——实现快速经济增长之后的无危机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指出,短期问题一定要应对,如不应对,短期问题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也会累计影响到中长期。短期问题首先是消费,疫情冲击导致居民收入减少,预期变差,这对消费的影响较大,尽管现在消费有所复苏,但人均消费下降,消费水平也在降低。解决消费问题的政策,目前来看,在精准和力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谈及房地产,毛振华认为,中国经济摆脱“房地产依赖”是必由之路。他不认为还有办法能使房地产回到经济主要拉动力的位置上来。即便如此,也要以平常心对待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困难。中国经历了长时间增长,没有出现剧烈的经济危机,但发达国家和其他经济体在过去都受到很多次冲击,而其中有些国家仍然恢复了活力。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四十年的财富积累,政府、企业、居民应该都有一定的能力来承受这种变化,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给出减缓冲击的应对之策,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汇丰环球研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晶表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叠加的问题,使这次复苏看起来有不少挑战。按照之前的“老方法”,中国会采取“基建+房地产拉动”方式来刺激经济,带来大宗商品的强劲需求。但半年下来,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并未采取“老办法”。刘晶认为,提振经济的重点是让地方政府有动力、有资源去发力,专注于寻找新的增长点。其中,地方政府债务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否则的话,地方政府会被掣肘。比如让地方政府花更多的精力考虑怎样刺激消费?收入问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不足,使居民储蓄率只好缓慢上升。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居民愿意消费,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进行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建议,首先,对于房地产这一重要经济支柱确实需要考虑放松政策限制,但也不是简单的刺激——之前的货币化棚改,大规模资金下拨。另一方面要适度进行结构性改革,最关键的就是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将土地供应和城市人口的扩张紧密挂钩。其次,降低首付比例和各类税费,给予特别贷款额度和贴息等利好政策,适度向新的特殊城市人群倾斜,尤其是农民工和新毕业大学生。最后,保障房建设需要和人口流入挂钩,保障房建在人口流出、没有太高需求的地方没有意义。陆挺认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政府通过要素市场的改革、政策设计更加科学等方式,也可提升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编审:张艳玲 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