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社区总居住人数5500多人,外来人口就占了3700人,接近三分之二。”
“以前,他们进进出出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很神秘的!”
“不管是‘央企人’,还是‘社区人’,现在我们都是一家人!”
……
居民口中的“神秘人”究竟是谁?他们又是如何从“格格不入”的“局外人”融为一家人的?一起来看看——
“第二书记”注入活力,“央企人”在社区有了归属感
滨江临海的长兴岛,拥有8万余名产业工人,江南造船、中远海运、振华重工、沪东中华四大央企齐集在长兴这块“造船宝地”上,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长兴家园社区就位于长兴岛中部,是上海市崇明区长兴镇最大的动迁安置小区,也是央企职工集聚最多的社区。社区总居住人数5591人,驻岛四大央企职工及家属就有3000多人。
远眺长兴家园社区。崇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居住在小区的央企职工,流动性较大、需求多元,庞大的居民基数、多元的人员结构、复杂的小区内外部环境,都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央企职工没有归属感、不愿配合居委工作等问题一直难以有效解决。
去年上半年,社区面临严峻的疫情防控压力,紧要关头,四大央企的党员骨干站了出来,主动靠前,携手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疫情防控服务工作,助力社区渡过难关,还留下了“第二书记”这一服务群众的“连心桥”身份。
第一批村居“第二书记”。崇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此后,“第二书记”作为社区的“新鲜血液”,正式派驻到长兴家园社区。为更好开展社区工作,社区还以“第二书记”为基础构建了三级网格管理制度,给每个“第二书记”配备5名核心班子成员,其下又设若干名网格长,分包管理各自的团队。为更好畅通社企渠道,社区聚焦央企职工需求,在“第二书记”三级网格的基础上搭建了“第二楼组长”团队。这一机制,是基层社区治理的一次创新和探索,老楼组长“人熟、地熟”,新楼组长对新兴媒体运用更快捷,这样的结合更好地发挥央企职工在社区“温度计”的作用,让社区治理更加便捷高效。
从单独的个体到团队中的一员,居住在长兴家园社区的“央企人”和“社区人”在社区治理中找到了合作发力点,共同营造出“我们的家园我来建、我来爱、我来管、我来护”的氛围。
去年世界杯期间,一天深夜,有居民向网格长反映,有人醉酒后将酒瓶砸碎撒在路上。中远海运员工、“第二书记”肖承华得知后立即上报社区书记,社区第一时间通知物业清理现场并调取了监控。不到半小时,现场便被打扫干净,无人员受伤,很快“肇事者”也被揪了出来……高效的处理效率让居民连连称赞。
深度融入社区工作,打通为居民服务的“最后一米”,“第二书记”带领的网格团队在给社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的同时,也切实增强了“央企人”的归属感,他们直呼“工作得开心,生活得舒心”。
“七彩家园”凝聚人心,居民自治获认同
以前,这些居住在社区里的“央企人”,大多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默默无闻的“神秘人”。
而现在,社区活动中,央企职工的身影随处可见,“央企人”更是与本地居民“融为一体、打成一片”。
是何原因让他们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答案就藏在社企双向互动的“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之中。
为了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社区将“居民自治”作为关键要点,积极引导央企职工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彰显其社区主人翁身份,更快融入社区,融入长兴。
“第二书记”都是在企业内部负责党群工作、班组长的职工,在文明城市建设、垃圾分类等相关宣传上更具有优势。例如,“第二书记”工作组成员有时会在社区垃圾投放点位进行轮值监督管理,如若有职工不遵守社区垃圾分类标准,则会直接在企业内部进行通报批评。“创城期间,我们还邀请下班后的‘第二书记’,一起在楼道里逛一逛,查缺补漏。”居委工作人员介绍说。
“第二书记”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崇明区长兴镇供图
近年来,社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进“七彩家园”党建特色项目。发动社区近百名志愿者参与社区常态化活动和日常维护,并开展了“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的志愿者活动。三年来,到社区报到的党员共计两百余人次。
以党建引领,开展常态化党员学习和日常活动,是实现“居民自治”的重要抓手,也是“七彩”的第一抹“红色”;社区居民齐心聚力,建立志愿者、物业、特保、保洁、业委会联席会议制度,为小区综合治理注入阳光“橙色”;一街区176家商户被划分纳入商户自治联合会中,为商户和政府的沟通交流架起了“黄色”活力桥梁;抬头看,长兴家园社区的阳台上,这是蔬菜、花卉、盆栽、水培等不同深浅的“绿色”……以“七彩家园”项目为载体,长兴家园社区拓展了为民服务领域,用丰富的活动不断改进和提升社区的工作实效。
“以前,‘两委’干部在讨论社区工作的时候,经常说‘自家孩子自家抱’,现在说的更多是‘我们能不能一起来’。”居委干部感慨道。
社区里的亲子烘培活动。崇明区长兴镇供图
社企联动,“五大行动”打造美好社区“共同体”
如今,走进长兴家园社区的楼道,你会发现:原本锈迹斑斑的电表箱,却换上了“新衣裳”,原来是社区里央企职工的子女做了“美妆师”,让它们告别了“灰头土脸”的形象;创意涂鸦画,扮靓了细微的生活环境,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而这些,都源于社区和央企互联互动的特色活动。
央企职工子女为社区水表箱绘制彩绘图案。崇明区长兴镇供图
沪东中华船厂有一对小夫妻,原先租住在社区,孩子就在社区旁的小学就读,方便又安全。后来夫妻俩在长兴岛最东部的圆沙社区买了房,孩子上下学一下变成了30公里的路程,这可把夫妻俩愁坏了!社区了解这事儿后,经过多方协调,帮孩子转到了家附近的小学,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像上述小夫妻遇到的类似问题,在社区里并不罕见。社区组织企业和多方团队力量持续开展调研,尤其对央企职工较为关注的教育、医疗等十余项需求逐一进行分析研判,细致了解居民需求,切实为居民办实事。
担任“第二书记”的肖承华,以前下班就回公司宿舍,现在下班就往外跑,问他去哪儿,他回答“去长兴家园了解情况”。
从早前的“格格不入”,到现在的“融为一体”,在社区和“第二书记”的共同努力下,长兴家园社区迎来“脱胎换骨”般的变化,社区居民觉得更温馨,央企职工住得更舒心。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