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金融中介理论
他们以“货币中性”为理论起点,认为金融中介提供的集中存款和贷款的服务等同于资产的转型,并不能创造出新的资本,形成“信用媒介论”的观点。由于这一理论未对银行超过贷款的存款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信用创造论”,认为金融中介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新的资本。
二十世纪初,自有学者提出“费雪分离定理”论证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正外部性后,金融中介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课题才成为研究热点。随着现实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拓展。
金融创新速度加快使金融体系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现共同基金等多种多样的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中介边界的扩展以及传统银行和新兴金融中介间的业务出现交叉和融合,导致传统的以银行为核心研究对象形成的金融中介理论已经无法充分解释现实问题,推动金融中介理论的演进。
与此同时,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博弈论等学科的研究深入,也为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提供新方法和契机。新金融中介理论仍然将金融中介的存在原因作为基本研究的出发点。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鉴于此,很多学者认为金融中介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不完备性导致的交易成本,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分析范式展开。交易成本的解释基于金融交易手段的非凸性和不可分性。的观点,提出“广义中介机构理论”,最早将交易成本引入分析框架,认为小额投资者能通过金融中介得到规模经济的收益降低交易成本。
后期,很多学者沿着该思路展开研究。如有学者通过模型证明金融中介可以利用金融工具,通过期间内或跨时期的消费转换以降低金融产品的交易费用。除了金融中介在兑换或金钱交易中可以降低成本,后续研究对交易成本的内涵进行丰富,认为交易成本还包括监督成本、搜寻成本、审核成本等。
有学者提出银行的支付清算功能由于具有政府的严格监管和保证,因此能够降低风险、减少不确定性。部分学者从个体投资者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风险厌恶性的经济学假设出发,认为金融中介的出现能够将倾向于持有多种资产来平滑风险的投资者降低交易成本。
如有学者认为金融中介使金融消费者能够以低成本实现资产的多样化组合。有学者认为金融中介具备“信息共享联盟”的作用,能以低成本搜寻和凭借专业和经验优势甄别项目,将有价值的项目信息共享给投资者,从而很大程度提高信息质量,减少逆向选择。
有学者认为,进行多种类型的投资在降低不确定性风险的同时会增加信息搜寻成本,但金融中介的经营由于具有规模效应致使每个投资者分摊的交易成本降低,只要委托收取的佣金不超过搜索成本,就能够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
其中,有学者是从传统银行及新兴金融中介职能转换以及金融中介间竞争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参与成本”的概念以阐释个人参与金融交易的成本增加,金融中介的主要功能由资产转换转变为风险管理,为金融中介在金融创新中发挥何种作用提供洞见。
新金融中介理论的功能观也与既往研究存在差异。功能观是与机构观相反的金融中介分析范式。新金融中介理论是先给定金融中介的经济功能,再探索实现功能的最佳组织结构。传统金融中介理论认为,尽管金融中介在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存在差异,但其基本功能不随之变化。
而有学者提出的功能观认为,金融机构的形式根据其实现的功能而变,机构之间的竞争会优化机构的结构,从而促进整个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在新中介理论中,功能是既定的,组织结构为了实现功能而被动升级。进一步,新中介理论提出“效率观”,这一观点使金融中介自身效率及其作用于实体经济,以至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能力得到凸显。
从视角和研究范式的变化可见,新金融中介理论更倾向对金融中介作用的动态分析,涉及对金融创新过程的解释,特别是有学者提出的“金融创新螺旋”理论为金融中介理论作出重要的贡献。新金融中介理论虽然对传统金融中介理论进行补充和丰富,使金融中介的含义边界得到扩展,能从多种角度对金融中介的作用进行解释。但关于新兴金融中介发展动力的分析不足。
二、货币的起源与演化逻辑
探究货币的起源,是为了阐明货币的本质问题,从而进一步研究货币的特征。由于至今未出现可靠历史资料可以证明货币发展的全过程,因此传统货币理论中的起源说主要基于某种逻辑推理。目前,学界产生几种不同的货币起源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主流货币理论、货币国定论。不同的货币起源说,形成对货币本质和职能等观点的不同认知。
主流货币理论认为货币起源于私人部门,是私人部门为便利市场交易、降低交易成本,而产生的自发反应。货币诞生之初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信用为基础进行经济价值交换,最终实现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优化配置。都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
这些主流观点普遍认为货币起源于低效率的物物交换产生的“需求双重耦合”问题。这一理论滥觞于有学者认为,货币产生于市场交易之中,由于物物交换存在需求和时空上的困难,因此出现“间接交易”,随着间接交易的进行,某一种特定商品会成为普遍、习惯上愿意被一些人接受的“间接交易物”,最终成为货币。
人们从“以物易物”的故事中注意到货币的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功能。从主流货币理论的观点还可以看出,货币的演进是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的,物物交换最终被商品货币代替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最大化个人收益。
制度学派的货币起源说认为,私有产权的出现是市场交易和货币出现的前提。他们以信用和债权债务关系为切入点,认为货币起源于某种类型的债务合约。有学者曾讲述过一则农民向富人借粮的故事,在农民和富人的借贷关系中,粮食用于将贷款和利息标准化,形成货币的“记账职能”。
这也符合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货币单位起源。一八二六年,仍在英国使用的“记账单”是一种体现借贷关系,被一分为二的硬木枝,一段由债权人保存称为“债权”,另一段由债务人保存称为“存根”,货币的财富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交易媒介职能由此衍生。
二十世纪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提出货币国定说,强调货币的符号意义,且这种符号的价值来自政府的强权而非材质。在凯恩斯主义学者形成的现代货币理论体系中,全社会的借据被归纳为金字塔形结构,顶端是政府借据、中间是银行借据、底层是非银行借据。
整个社会的货币交易可以看成是各类债务债权关系的组合。两种货币起源说对货币起源的矛盾点可以归结为,货币与市场谁先出现的问题。货币的范畴应归属于社会构建和组织,人们寻求货币起源的过程类似于,将想要确认的制度化行为辨识为“货币”。因此,货币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