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头条独家文章,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865篇原创文章
用舆论引导和评级霸权(话语权),来牵着市场和资金的鼻子走,这是现代金融战争常见,并且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而且,绝大多数理性个体,即使对于这个原理心知肚明,很多时候,也不得不按照操弄舆论的这些机构设计好的剧本去玩,哪怕是捏着鼻子,心中不愿。
毕竟,看的见的,叫军事势力,看不见的才叫霸权和规则。
2023年,伴随中国和美国在多个维度的博弈和竞争加剧,美国华尔街和昂撒资本,一场针对人民币的精准围剿和猎杀,也开始跃跃欲试,并且,从7月份开始,锋芒毕露,图穷匕见。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就在中国国内经济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关键阶段,并且上半年统计数据即将公布,以及重磅会议尚未召开的关头,美国昂撒资本,华尔街金融集团,针对中国的银行业,人民币,发起了一场做空大战:
7月4日,高盛发布了《中国银行-测试“不可能的三位一体”》报告,总计近百页。研报共计三部分,涉及评级的有12家银行,主要集中于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
这份报告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就是看空中国主要上市银行,并且例举和披露很多高盛认为的风险和问题。
这份报告对一些标杆股份行和大行评级进行下调。也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报告把中国很多中小银行的评级也下调了,
报告中覆盖了12家上市银行包括国有6大行(工农中建交邮储),2家城商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和4家股份制银行(招商,兴业,平安和华夏)。
其中5家给出了卖出评级,4家中性评级,3家买入评级。
报告发出后,港股内银股连续2天杀跌,直接将某银行私募基金的净值干穿0.2,威力不可谓不大。
先空后多,华尔街吸血鬼老套路。
当然,事情过去了快半个月了,不管是对于中国国内经济数据发布,还是关键会议的召开,很显然,高盛这一次金融出击,除了刚开始的小小波动以外,并没有多少冲击和影响,也就不是个什么大事,不考虑背后的一些利益得失,从明面上来看,高盛这次做空中国银行业和人民币的动作,可谓是脸面丢尽,铩羽而归。
但是,这个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作为美国国家资本“白手套”的高盛,这一次针对中国银行业和国内金融,以及人民币的出手,不应该因为蚍蜉撼树的效果就过于轻视。
话糙理不糙,人家打上门,揣着的理由和攻击点,到底有没有问题,值不值得重视?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美国华尔街高盛集团,针对中国银行业这一轮做空动向的复盘和梳理,结合现实,进行有依有据的拆解和详细分析,然后,对于美国资本后续对中国在金融领域的一些后续可能动向,进行理性研判和讨论。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高盛总部集团大楼(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高盛发报告唱空中国银行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报告都说了哪些关键内容?
2023年的当下,中美都面临着债务的问题,美国国债压力山大,银行苦不堪言,硅谷银行、标志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等,上演多米诺骨牌式破产。而总部位于美国的高盛,业务偏重于被美联储列为较高风险的交易业务,其资本水平下降幅度最大。
而中国这边,地方债风险,房地产经济低迷,以及经济转型阵痛,也给市场和民众带来相对艰难的体感。
一个很现实的结论:谁先崩盘,都有利于对方走出泥沼。
2023年7月4日,高盛发布《测试不可能的三位一体》系列报告,引发中国银行业市场强烈关注,致我国银行股应声下跌。
图片来源:网络
据市场消息,有小作文传出并强调高盛对五家银行“卖出”评级,并引申为高盛“掀桌子”引发市场对高盛看空中资银行股的担忧。
此前,英国《银行家》发布2023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其中高盛“唱衰”的工商、农业、交通、兴业、华夏银行,在《银行家》榜单中成绩喜人,分别是第1、第3、第9、第17、第46名,其中前十榜单中资银行占全球银行的“半壁江山”。银行家在其报告中表示,中国银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的盈利水平,尤其是国有大行和领先的股份制银行。高盛与《银行家》,对中国银行股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参考价值。两者对同一银行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加之高盛“唱衰”手段并非首次,很难不让人怀疑是故伎重演。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高盛随后发文回应否认唱空中国银行股,只是调整个别银行的评级,并非看衰整个行业。
但这一报告还是引发了市场和媒体的关注和质疑,多家机构认为,中资银行股仍具配置价值。他们指出,今年银行信贷靠前发力、投放节奏前置,下半年银行规模增长将保持稳健,对营收形成支撑。政策将保持适度宽松,支持经济复苏。中国金融改革将继续深化,促进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为银行业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图片来源:网络
这份唱空中国银行的报告,有以下几个要点:
高盛的报告全文分为3大部分:
- 第一部分是探讨广义地方债务对银行基本面的影响;
- 第二部分是谈银行的潜在不良,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潜在不良对银行基本面的影响;
- 第三部分是银行未来的分红能力和估值。
最后一部分是针对前两部分影响的汇总。在前两部分中广义地方债务的影响更重要一些。
分开来看:
对于地方债问题:高盛得出的结论是,地方政府债务占总资产的48%(而覆盖银行为18%)的非覆盖银行将面临更多潜在尾部风险的挑战。据此推断,预计六家资产负债表更大的大银行将加大力度,承担更多的地方政府债务。
高盛的损失假设是:预计2023-2025年,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增加约30万亿元人民币(4.5万亿美元),每年有效利率下降约30bps,银行系统ROE(净资产收益率)每年下降约100bps,非覆盖银行下降约150bps。高盛在此基础上进行压力测试,如果每年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约60bps的降息将触发非覆盖银行面临资本重组的风险,ROE下降到1.7%。
拿地方债风险说事,其实还是想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稳定性,用风险结论去冲击中国储蓄的稳定性。
- 广义地方债部分:
1,这一次高盛并没有采用过去大行唱空地方债务的套路从违约层面讲鬼故事,而是从广义地方债务资产收益率下降作为切入点。
2,高盛报告覆盖的12家银行中,广义地方债务(包含:地方债,城投债,城投贷,城投非标,融资平台贷/非标)占生息资产的比例约为18%。而未覆盖的银行(地方中小银行为主)这一比例高达48%。
3,由于未覆盖银行有更高的风险,所以国有六大行未来会承担更多的地方债务。
4,未来广义地方债务的收益率将会显著下降,预期未来3年银行体系中的广义地方债务资产收益率会下降100bps。由此会造成12家银行的净息差显著收窄。
5,不同类别地方债务的占比会造成银行的分化,持有高级别地方债券占比高的银行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持有非标和低级别地方政府债务占比高的银行受影响更大。
- 潜在不良资产(特别是房地产信贷)部分:
1,中国房地产信贷周期依然在下行阶段,全行业不良生成还会上升。考虑到大行的房地产不良暴露比较充分4.5%,中小银行普遍在1.8%。所以,未来大行的房地产不良率继续上升的压力不大,中小银行的房地产不良率还会继续上升。
2,对于非信贷资产有较高的隐含损失率,根据他们的估测银行平均水平为6%,招行为25%。所以,招行未来释放非信贷减值准备提升利润的可能较小。
3,银行体系需要对潜在的不良(主要是阶段三的资产)准备更多的减值准备,从而影响利润。
好了,上面就是高盛唱空银行业报告的梗概。
先抛开立场和情绪来看,高盛这次针对中国银行业的做空报告,对于中国国内经济当下的痛点和热议关注焦点,打的很准,报告内容和行文也体现出来了足够的专业和逻辑,但是这样的一份报告,到底是给谁看的?想要实现怎样的目的?以及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很多野生金融自媒体,还有所谓的经济学家,对于高盛这次报告的追捧,以及很多小作文打配合,造氛围的动静,着实值得警惕和厌恶。
中国央行(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高盛下调非常稳健的中国银行股的评级,其中有何战略考虑?
大家不要简单认为,美国投资机构的看空报告就是单纯想跟中国讨论基本面问题。
不是的,特别是在问题已经出现,市场很悲观的时候。
投行是盈利性公司,不是非盈利性的学术研究部门。
它的研报,唱空或者唱多一件事,都是有目的性的。
这时候抛出一份看空报告,研究的味道会淡一些,其他的味道就会更浓一些。
银行是百业之母,跟各个行业相关,所以跟整个宏观经济比较密切。
而目前大环境比较差,所以银行基本面也必然不会很好。
高盛在这个节点发动做空突袭,肯定有所求的。
主要有两个战略考量或者说目标诉求:
一个是针对国内经济环境,需要传播焦虑,营造恐慌情绪,而这个事情,需要国内一些小作文的配合和炒作;
另一个,就是在中国央行出手打响汇率保卫战的关键关头,下黑手。
总的来说,华尔街资本代表高盛,从身份到动作,其实都在想着从银行和金融维度入手,让中国吃亏,甚至撕开一个口子,打乱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性。
这是一场看准时机,一石多鸟的金融突袭。
单看这报告,还以为 签名银行、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
今年这3家已经破产的大银行是中国的银行呢,这其实是挺讽刺的一件事。
华尔街头部投行公开的信息往往跟他们实际的操作是相反的,所以,从结果上看,这一轮金融突袭,高盛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蚍蜉撼树,不自量力,而且,透露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特有的傲慢和无知。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从几个现实维度反驳高盛的盲目与无知
这一次高盛针对中国银行的做空没有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并不是一众国内金融机构和分析团队回过神来大肆反驳的那些艰涩难懂的理论和数据分析内容。
真相其实并不复杂,高盛从一开始,就因为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了解中国的经济和管理,而陷入了严重的误区,而这样的失误,就算拼凑数据,编造理论,以及各种牵强附会的分析去完善,其实最终的结果,早已注定,那就是失败。
三个维度,充分说明了高盛,包括美国华尔街资本集团,对于中国经济的盲目和无知。
当然,写出来分享,也算是在国内互联网舆论环境中,给更多的中国同胞进行认知提升,加大对一些带路党的小作文论调和观点带节奏的抵抗性。
首先,就是高盛攻击中国银行业的切入点,选择了地方债,就已经埋下了注定做空惨败的种子。
2023年,中国很多城市和地方,迎来地方债偿债高峰期,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高盛想当然就认为中国的一些城市,会走上美国底特律那样的政府破产,连带冲击地方银行,带来资产减值的风险。
笑死个人了,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和问题不假,但是基本上地方债都沉淀成了各种城市配套,以及设施建筑和固定资产。
如果在债务转化的过程中,因为贪腐和克扣截留的钱,没有变成人民币以外的资产,还留在国内,在躺在一些人的保险箱和家里,那么,中国的内债,对于具有绝对货币主权的中国来说,到底算不算债?
肉只要烂在自家锅里,管他是红烧肉还是肉汤,不都是中国自己家的事情?
地方债,对应的是国家资本,利用职权想要把国家资本转移出去,那才是实打实的债务风险。问题是,各地政府敢这么干?
当然,小规模小范围肯定有,但是国家监管和经济监督也不是开玩笑的,肉烂在锅里,和拿出去,性质上完全不一样。
但是按照当下中国的地方债和资产转换关系来看,绝大多数,基本上都是在国内,自己家的经济债务,自己还有发行货币的权力,有什么风险可言?
其次,高盛对于中国国内经济关系和管理,一无所知。
中国国目前的政治经济生态中,一向是地方的问题自己解决,中央最多是做一些转移支付,从来没有直接命令财政部直属的六大行给地方政府债务兜底的先例和做法。
用资本主义市场化的银行逻辑来考虑中国银行国有的经济走向,本质错了,结论一定是错的。
最后,高盛的做空报告,从发布时间节点的选择和目的初心,就已经决定了这是一份带有明显利益诉求,政治配合,以及恶意的报告。
很现实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的国有四大行,有没有爆雷的风险?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问题,但是高盛神神叨叨,长篇大论,话里话外,其实就是想给全世界,包括中国经济中的所有人,传递和种下这样一个种子:
如果四大行暴雷,约等于中国金融暴雷,中国金融暴雷,基本上99%的资产都会同样暴雷。
如果暴雷了,所有中国人持有的其他资产基本上很难避免,尤其是房地产。
嗯,美国自己家的银行接二连三的爆雷倒闭,就认为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银行也有同样的问题。
高盛的研报里说中国的银行总共要面临3370亿美元的资产减值,
也不知道高盛怎么看中国一堆小银行亏3000亿美元,
而他们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BOA,光一季度就账面亏损1000亿美元的。
这已经不是什么狡诈的说法了,这简直就是黑的发亮,还要说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的超级黑了。
高盛的傲慢和无知,一目了然。对应的,报告自然也没能发挥什么效果。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4
看清高盛的本质和行动意图,好戏可能才刚刚开始?
美国的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摩根高盛这些浓眉大眼的白手套,还有一类是索罗斯量子基金这种干脏活的。
国家政府合作,都是前者出面,他们实力雄厚。
金融打劫,就是后者打头,他们实力要小一些。
前者在美国国内是地头蛇,后者主要是在外部扩展空间。
高盛所控制的资金,完全可以看作美国真正资本集团的钱,也就是说,高盛代表的是美国这个国家真正的财政部门。
而犹太资本,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的祖传手艺,实际上在这一轮高盛出手以后,又一次得到验证:
胡萝卜是耶伦老太太带来的,不好意思,中国拒绝诱惑;
大棒就是高盛做空,那更不好意思了,挥出来没打出什么火花,还弹回去打到了自己的脸。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舆论媒体,预期管理,市场管控上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国昂撒犹太联合资本,就会死心,就会退缩。
手握霸权,金融袭击失败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变本加厉,屡败屡战,才是必然:
事实上,高盛曾多次唱空中国银行股,并发布“惊呆业界”的银行业资产质量数据,这些数据也在随后不久惨遭“打脸”。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9月,高盛在研究报告中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从“具有吸引力”下调至“中性”,同时调低A股银行股的目标价,平均下调幅度达41%,仅对其持有的工行维持“行业首选”的评价,建议“买入”。唱衰声中,银行股连续几日应声大跌。
到2010年11月,高盛发布了一份唱空A股的报告,引发了沪指162点的大跌。2011年,高盛又大笔减持工商银行,引发外资做空高潮,导致沪指11月16日、17日连续暴跌,几乎中断A股反弹行情。
2011年6月,高盛发表研究报告称,预计2013年中国内地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达8%,不良贷款的最薄弱环节可能在开发中的西部地区出现。然而,根据原银监会数据,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0%。
2013年5月20日,高盛发布公告,出售其在工商银行所剩持股,共套现11亿美元。至此,高盛已经清空所持有的全部工行股份,在不计算汇率变化和分红影响的情况下,高盛2006年投入的25.8亿美元,累计获利已达72.8亿美元,投资收益达到282%。
有意思的是,高盛最近一次“打脸”是在银行业以外。据路透社7月5日消息,高盛分析师将Netflix(美国奈飞公司)评级从“卖出”上调至“中性”,目标价从此前的每股230美元上调至400美元。自高盛2022年6月下调Netflix评级至“卖出”以来,Netflix的股价反而涨约135%。2023年以来,Netflix股价累计涨幅已超50%。
就连长期向中国示好的摩根大通,都有随时变脸的经历。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要时刻提高警惕。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辈当自强。
这场盘桓于中美之间的世纪博弈,或许好戏还没有真正的开始,当下所见,皆为小打小闹而已。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从中国国家和中国人的角度,如何坚定信念,应对挑战?
抛开复杂的金融博弈和数据分析来看,其实下面这张图,就能很好的体现出当下中美博弈的主线和破局思路: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的金融安全,经济稳定,还有持续发展,只能靠自己,而且还要面对满怀恶意和贪婪的美国资本觊觎和持续骚扰挑战围堵。
如果说华尔街控制了美国,那么控制华尔街的就是臭名昭著的犹太财团——高盛集团。这是一个由犹太人创立的庞大金融机构,08年金融危机的发动者和最终的获利者。
高盛,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近年来的多次金融危机都能看到高盛的身影。
从越南到希腊,从欧债危机到雷曼兄弟,高盛每一次都能借助一系列舆论造势,金融做空,赚的盆满钵满,要说操纵舆论,发挥霸权,做空套利,还真的是轻车熟路,技艺娴熟。
当然,这一次高盛通过针对中国银行业进行试探和突袭,虽然没有什么用,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也足够给中国国家敲响警钟和提供一个重要的信号:
这一轮中美博弈的高峰期和决战赛点,可能越来越近了。
高盛报告的打击重点,并没有针对地方债占比高和不良暴露较少的中小银行,而是将矛头对准了各方面表现相对稳健的大中型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
这一次没有明面上没有多大冲击,那么下一次呢?
打铁还是要靠自身硬,这对中国国家也提出了内部整顿,提升管理的要求。
国家也好,个体也罢,必要的谨慎和谦虚,是实现真正崛起必不可少的素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下看似很美好的美元计价资产,还有投资,是不是应该提升风险评估意识了呢?
高盛集团常常以规避风险而闻名,然而它规避的其实是自己的风险,资本本身就是没有道德的,只要看清了一些本质,其实如何行动,并不复杂。
以上,就是对2023年7月,美国华尔街头部投行高盛,针对中国银行业的做空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分析和深入讨论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