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析理论——2626个理论解读之三百九十七
点击蓝字 /关注学习更多管理知识
01
什么是产业分析理论
产业分析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统治地位,该理论偏重企业外部战略环境的分析,认为外部环境是企业绩效的主要决定因素,利润来源于产业特征和企业在产业中的定位。
02
产业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1)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源于企业能够向顾客提供超过竞争对手的价值。其中,价值就是顾客愿意为其支付费用的东西,较高的价值源于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同等的利益,或是提供远远超出较高价格的独特利益。外部环境,特别是产业环境的条件与特征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和企业的赢利潜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超过平均水平利润的主要输人和决定因素。换句话说,产业赢利性和竞争优势是“5种竞争力量”互动的函数,即产业内竞争对手、供应商的侃价实力、顾客的侃价实力、替代者的威胁和潜在进入者。企业应该把对持久竞争优势的关注转向由上述5种力量所构成的产业组合和企业专有因素,运用“5种力量模型”和价值链分析来解释如何获取持续的经济利润,并据此理解产业赢利潜力和建立可防御竞争地位所需实施的战略,通过低成本与顾客愿意支付溢价的差别化两种途径获得竞争优势。
下图描述了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5个关键步骤。其中,对于业务单位而言,可以实施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或集中一点战略来实现竞争优势;对于公司而言,可以通过实施业务组合管理、重组、活动共享和技能转移4种战略获得竞争优势,并且这4种公司战略紧紧围绕着公司对各个业务单位经营活动的参与程度的不断增大而逐渐展开。
(2)波特(1980)在《全球性工业中的竞争》一书中指出,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要考虑两个重要的战略变量:一是其在世界各地经营活动的整合态势,即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上各环节的经营活动,在不同地区的区位布局;二是跨国公司的协调态势,即公司在分布于不同国家处于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经营活动之间的协调程度。跨国公司战略实际上就是上述两个战略变量的不同组合。而跨国公司能利用这些不同组合,形成能够发挥其独特竞争优势的环境,从而具有一种“新”的“战略优势”(相对于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言)。
波特(1986)指出: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的主要出发点是解释跨国公司的成因和动机。而战略管理研究所关注的,是对现有跨国公司的管理以及国际竞争对于跨国公司的战略含义。
波特以产业层次为背景,分析了6种因素对企业产品线的影响,这6种因素是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分销渠道、比较要素成本、市场需求的异质性以及对贸易的政府壁垒。在此基础上,波特确定了4种基本的国际竞争战略,即全球战略、国家战略、保护性适应战略和混合战略。
(3)1990年,波特又从产业的角度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组织与战略这4个关键要素共同决定了产业竞争优势,如下图所示。其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诸如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基本要素和现代化的通信网络、高精尖科技人才和领先学科等后天开发的推进要素;需求情况指国内需求与国际需求状况比较而言的相对优势(或劣势),是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营销经验等因素赖以形成的基础,决定了企业是否具有先行者优势、内部规模经济性或外部规模经济性等竞争优势;相关产业指上游产业、下游产业、辅助产业之间彼此紧密合作、互相促进的关系;企业组织与战略指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和与其匹配的组织形式。
● 声明:本文摘自MBA智库、卢馨《构建竞争优势——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方略》(有改动)
关于我们
EMSS管理思想践行学会,创造属于中国的世界级管理理论,造福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管理实践,帮助企业实现愿景,打破国界,拓展企业发展极限,实现无国界管理。
2626个理论解读系列,是EMSS管理思想践行学会打造的管理理论类栏目,旨在分享全球管理学术层面优质管理理论,与管理者共同交流、探讨、分享,凝聚学术精华,推动交流创新,传播优秀成果,在已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凝练与创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有任何想法或建议,欢迎您留言与我们进行交流探讨,资深学术指导将第一时间作出回应。您将有机会获得十篇精选深度文献,快来加入留言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