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静
数字化改革怎么推进?赣江新区很有发言权。
7月,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2023年改革创新“十佳典型案例”,赣江新区聚集科技创新打造“数字”新区改革案例成功入选。
近年来,引领改革风气之先的赣江新区,抢先推开数字变革的大门,耕“数”种云,争抢未来竞争的关键变量。
这里有数字产业新方向的战略布局,一个个数字产业重点项目近悦远来,加速从“纸”上落到“地”上。
这里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构再造,一批批制造企业踏云而上,打开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这里还有社会治理的全新解法,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一个迅速壮大的“城市大脑”,推动着新区依数而治、循数而治。
以数赋能,赣江新区正加速奔向“数字新区”。
“跳起来摘桃子”
数字产业拔节生长
做优做强数字经济,我省着力实施的“一号发展工程”。
在赣江新区,数字经济被寄予厚望:挖潜经济增量,努力成为江西数字经济生态最优区域。
新区人明白:数字经济虽是一片前景广阔的“蓝海”,但并非站在风口就能“飞”起来,唯有以质取胜,才能闯出一条路。
锚定目标,赣江新区频频出招。
——在全省率先出台数字经济专项扶持政策,从促进数字产业聚集发展、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丰富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鼓励数字经济开放创新、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5方面发力,为数字经济企业成长厚培沃土。
——推出全省首个“数字经济人才10条”,从人才评价激励、核心团队扶持,到创新引才模式、加强服务保障,用真心实意、“真金白银”延揽数字产业所需人才。
——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脑科学等数字产业赛道,以超常规力度招引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等行业领军企业和“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企业落户,全力打造数字产业特色集聚区。
——全面梳理88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数字经济项目,总投资1200亿元,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建设。
“跳起来摘桃子”,收获满满。
全球最大的工业软件和传感器供应商海克斯康、无介质全息显示技术发明者像航科技、高性能图计算的领军企业海致科技、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领域的潜在独角兽企业小视科技……一批“硬科技”“黑科技”项目加速聚集,压实了赣江新区数字产业的家底。赣鄱数据湖、中国联通智云数据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5G云直播基地,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新区数字产业版图不断蝶变升级。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新区数字产业画出了一道漂亮的上扬曲线。截至2022年底,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共有企业93家,实现营业收入601.23亿元;新签约引进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75个,总投资795.5亿元。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字经济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数字经济中小企业10家、省级大数据示范企业5家,3家特色园区获批为全省首批数字经济集聚区。
数字产业,已成为赣江新区发展最快、最有想象空间的产业。
上“云”用“云”
智能制造动力十足
当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华润江中现代中药生产基地,或许能找到答案。
从清洗、烘干、提取、投药、灌装,到灭菌、密封、检测、包装,所有生产工序合而为一,由操控员带着一群机器人完成。“过去每道工序至少10人,现在两条生产线不过10人。”华润江中信息部助理工程师张旭告诉记者。
全自动生产线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智造大脑”。
点击企业搭建的“数字孪生工厂”,眼前是高速运转的产线,机器状态、产品数据清晰可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我们把生产挪到‘云’上,用上千个传感器日夜不停地采集、监控、分析、调控各类生产设备关键指标,全方位感知着生产的‘风吹草动’。”张旭介绍。
数字化赋能远不止于此。借助AI视觉检测技术,药品的可见异物、不足液位和外观缺陷能快速识别,质检效率提升10倍;搭载智能物联网技术,水、电、热、气,每台生产设备的能耗均可精准跟踪、智能可控。短短几分钟,算法就可整合库存、成本、订单等信息,排出最优生产方案。
变化同样发生在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这家全球最大的空调压缩机智能工厂,用智能物流系统“武装”工厂,生产整体自动化率从以前的20%提升到现在的50%,组装一台空调压缩机,最快仅需6秒。
从制造到“智造”,一场深刻的转型蜕变,正在悄悄而坚定地进行。仅2022年,新区就新增企业上云1467家;有19家企业获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8家企业获批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赣江新区创新发展局负责人表示,只有完成数字化改造,企业才有“上场拼杀”的实力,新区发展才有底气。
眼下,赣江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整合资源、出台政策,鼓励支持有能力、有基础的企业先行先试,示范引领行业企业上“云”用“云”。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以“产线、车间、工厂”为基本单元实施智能化改造,加紧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同时,围绕中药材种植培育、创新研发、智能制造和诊断流通等中医药全产业链,打造智慧中医药的行业标杆。
为设备赋智、为企业赋值、为产业赋能,一个更高能级的“智造”新区呼之欲出。
治理变“智”理
数字与城市“孪生共长”
走进赣江新区大数据中心,仿佛一头扎进了数据的海洋。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一座实景三维“虚拟新区”正“拔地而起”。
拖拽鼠标,细节放大。大至一栋建筑、一块绿地,小至一个井盖、一盏路灯,都在虚拟城市中一一对应。点选其中一栋建筑,相关人口、企业等数据实时显示。
“这是一座虚实互动、孪生共长的数字之城。”大数据中心主任谢文魁告诉记者,赣江新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底座建设,将真实的新区直管区按1:1的比例“搬入”虚拟空间,用数字“算力”提升城市“脑力”,为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这座数字孪生城市,建立在海量数据之上。
拆掉“数据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新区将9个部门政务信息化系统链接起来,推动17个智慧应用系统上云,实现公共数据共享共用。
产业、人才、人口、项目、国土空间、城市规划、视频感知,分散的数据资源如同被串起的河流,源源不断汇入大数据中心,打开了城市精细治理的无数种可能。
赣江新区高峰时期有数十个工地同时施工,工地管理如何能像绣花一样精细?
“智慧工地”应运而生。以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依托,可实现实名管理、环境监测、塔吊监测、AI识别和安全教育五大功能。
“看”得见现场、“听”得见噪声、“嗅”得到扬尘、“挖”得出安全死角、“提”得出防范措施,有了数据的加持,工地的一切情况尽在“掌”握之中。
安全生产风险时刻存在,怎样及时让风险“可见”?
“智慧安监”全新出炉。新区将重点监管企业重大危险源接入智能物联感知风险监测设备,对风险分级管控、动态监测,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从过去的被动处置、经验判断,向提前预判、精准智治转变。
从“看急诊”到“治未病”,“跑起来”的数据彻底改变了对重点监管企业的监管逻辑。
如今,各类智慧应用新场景正不断点亮。点击“人才大脑”,人才政策一键匹配、人才项目一网通办、人才服务一码通行;借助“智慧环保”,环境数据实现自动采集、分析、预警;运用“智慧小区”,社区要素可查、可防、可控。曾经以年、月、日衡量办事效率的许多政务服务事项,如今在手机上已实现了“秒办”。
一组组数据,点燃新区发展的动力。破土而出的,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