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之前的思考,供应链重组是历史的阶段趋势;
即使失败,也是以10年为周期来计算的,是很难忽视的时代天气
这是风险,也是机遇。
想当年,外资进入中国,比如汽车,必须合资本地化生产。
今天,历史大概率再次重演。
不同的是主角变了,形式变了。
但本质不变。
昨天是欧美列强来合资,今天是我们去欧美合资它们。
昨天当升宣布7.74亿欧元在芬兰建厂,这只是一个泡泡。
欣旺达19.6亿布局匈牙利;
中创新航布局欧洲;
长远锂科、厦钨新能打算在法国建厂;
国轩、宁德宣布进军北美;
远景早已在美国布局,多地拥有工厂,同时还在法国、西班牙、英国建厂;
还有一大批公司宣告合各自韩国、落地泰国、印尼、大马、墨西哥等,不都是瞅准了所谓的自贸区或其他相关的便利吗?
看看各上市公司的公告,出海之声频频响起,这个形式,相当明朗了,这是投资者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个吸纳诸多就业人群的产业,不可能让进口掏空。
没有红头文件,但效果是一样的,你还是得本地化,从敦刻尔克到北欧、东欧、北美,来自大洋彼岸的产业链都将会落地……
略有区别的是以前是整车来合资,而今是下游的供应商去合资,它们老树不倒,但还是得借助彼岸的产业链重塑金身。
想想还是挺有意思的,他们曾经反对的,如今奉为瑰宝;
我们刚刚解开他们的锁链,他们又拾起锁链,准备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跷跷板永远都是跷跷板,因为规律是不变的。
变化的只是跷跷板两端的物体。
这是一个重组的过程,是一个碎片化的新全球化。
不仅仅是直接落地,这边正扬帆前行的目的地还有泰国、印尼、马来、韩国、老墨、土耳其等,一方面也是本地化,一方面还是借道去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