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小义乌”的30年!
7月24日上午10点左右,在炙热的阳光下,记者从南门步入位于市区人民路东段的光明路市场。此时,市场内购买各式各样的小商品、小食品者络绎不绝。
这个诞生于1989年的商品批发市场,曾是豫中南地区的“汉正街”“小义乌”。
“34年了,市场的布局、销售的商品等都没啥大变化,只是经营模式由批发渐渐转为零售。受电商冲击,实体经济不好做了。”从1989年就在光明路市场做生意的商户万玉峰告诉记者。万玉峰今年50岁,召陵区天桥街道万庄村人。1989年12月6日,光明路市场建成开市,万玉峰是第一批入驻市场的商户之一,主营食品和糖、酒。
那时万玉峰才18岁,入驻光明路市场前在市区解放路做生意。“那时光明路市场生意火爆,河北、山东、山西等外省客商纷至沓来,每天市场外准备装货、出货的车辆从北门沿滨河路向西排到解放路。”光明路市场辉煌的往昔一直留在万玉峰的记忆中。
据《万庄村志》记载:“光明路原为万庄村旁边一条无名小路,1964年,取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光明之意,被命名为‘光明路’。1988年8月,光明路改建成封闭式副食品综合批发市场,市场两侧为两层楼建筑,有门面房480多间;中间摊位可容纳柜台600多个。1989年12月6日,光明路市场隆重开业,影响力辐射周围十多个县市。”
1989年正是商品经济大潮风起云涌之际,光明路市场应运而生,为漯河的个体商户提供了商机和平台。光明路市场一开市,东西两侧的门面房就租售一空。租不起门面房的商户就在中间摊位经营。鼎盛时,市场内有商户近千家。
那时的光明路市场人山人海,货物琳琅满目:白糖、饼干、罐头等副食品,鞋子、袜子、毛巾等日用百货,还有高档烟酒等。不论是本地货物还是外地货物在市场里都能买到。
就这样,乘着市场经济的东风,光明路市场成为豫中南最大的小商品批发交易市场,被人们称为漯河甚至豫中南的“汉正街”“小义乌”。不仅本地人想方设法进市场做生意,安阳、平顶山、许昌等省内商户及湖北、安徽等外省商户也设法在这里做生意。
“那时市场环境很好,商户很少受到干扰。”商户魏松民告诉记者,1989年到1994年是光明路市场发展的“黄金五年”。光明路市场从外面看不起眼,其实里面“富翁”可不少。很多商户在这里赚取了第一桶金后,走出光明路市场,活跃在漯河商界。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1989年到1999年是光明路市场的繁荣期,1999年开始由盛转衰,2016年只剩下564家商户。
市场因何衰落?
万玉峰等商户归结为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全国各地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特别是郑州的大型批发市场建成后,黄河以北的生意都涌入郑州;其次,商贸物流业越来越发达,各种商场、超市、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第三,时代在变,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电商冲击下,实体经济举步维艰。
走访中,商户王亚民告诉记者:“现在的销售额与早些年相比差距很大,以前市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景象,现在只有过年那几天才能看到。”
那么,光明路市场的明天会怎样?
“我觉得商品批发依然有市场。”万玉峰说,在光明路市场打拼多年的商户,都有做生意的头脑和丰富经验。
“线下消费,购物全程的体验很重要。现在做批发也要和零售相结合,服务必须跟上。”市食品百货业商会会长曹志红认为,“一个专业市场的经营是否成功,不是看它的销售额有多高,而是看它孵化了多少品牌、创造了多少价值。转变观念,积极创新,让市场内的商户做大做强,市场自然能繁荣。”
曹志红表示,如今的光明路市场要通过打造品牌、优化设计和个性化服务等,借助网红、短视频、社群等新模式黏合消费者,不断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焕发活力。
你去过光明路市场吗?
评论区聊一聊
你对这个市场的记忆吧
文/图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河庆
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