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 雷强
科技创新是大国迈向强国的“压舱石”,亦是城市持续繁荣的内核所在。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人工智能、云数据等新兴产业进入蓬勃爆发期,科技创新的力量正不断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也在改写城市之间的竞争位势。
今年,成都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定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全力推动成果产业转化工程,再一次将成都科创步伐提速。
8月4日,成都市科技局公布了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果。上半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6家(总数145家)、国家级孵化载体2家(总数76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798家,同比增长14%;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1958件,同比增长27.9%,技术合同成交额881.36亿元,同比增长42.8%。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成都就有9家,包括医联、FITURE、1919、书亦烧仙草等。
“超级”独角兽正崛起
成都科创建设全员加速
刚结束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来自成都的企业FITURE魔镜作为集“硬件+内容+服务+AI”于一体的智能健身产品,在大运会多个场馆内亮相,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都可以通过智能健身镜进行赛前热身和赛后拉伸,甚至体验到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武艺。
FITURE成立于2019年3月,作为国内首个发力智能健身镜的品牌,成都拟合未来科技有限公司(FITURE)估值超过10亿美元,已经正式跻身为独角兽企业。
目前,FITURE魔镜的用户覆盖了国内包括一线、新一线到二三四线超过300个城市2000多个区县的5万个家庭。本土运动健康企业也带动了当地运动健康意识的提升。FITURE魔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2年魔镜四川地区用户的训练时长相比2021年提升了近3倍,四川地区,50岁以上用户占比为17%,相比于全国的14%,魔镜的中老年用户中尤以四川地区更注重身体健康。
同样扎根成都的独角兽企业,还有健康科技领域的医联。据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公开信息,2014年6月,医联在成都创办,四年后即晋级为“独角兽”企业。2021年未来医生(原企鹅杏仁)并入医联集团成为事业部,医联互联网医院的规模也随之进一步扩大,成都就此诞生一个规模更加庞大的互联网医疗集团。
医联自成立以来,相继获得红杉中国、腾讯、中电健康产业基金等顶级资本的投资,2018年成为西南地区第一家互联网医疗独角兽企业。在医联的成长过程中,成都高新区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医联连续四年入选成都新经济“双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受到了重点关注和支持。
筑巢引凤进行中
成都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今年,科技部等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跨尺度矢量光场等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国家实验室首批科研人员入驻,7家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全国重组序列,4个天府实验室引聚杰青、优青等高层次科研人才近200人。
成都智算中心、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项目一期建成投运。
成都开放、创新的特质还吸引来了一批企业将重要项目落地成都。今年4月,“成都·京东”先进制造业供应链建圈强链计划正式启动。其中,“成都·京东”工业数智化解决方案中心、“成都·京东”工业品供应服务中心、“成都·京东”工业标准化研究中心三个产业功能性平台正式揭牌。自2009年以来,京东已相继在成都武侯成立8家子公司,涵盖集团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健康等多个大核心业务板块,成为武侯高质量发展都市工业的重要链主企业。
此外,华为成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未来技术创新中心(一、二期)、鲲鹏计算四川产业基地等项目也落地成都,滴滴西部创新中心项目也签约成都高新区。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从2017年至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473家增长至11463家,实现五年翻两番,年均增速35.9%。昂扬向上的增长曲线,直观展现出成都强劲的创新活力,也深刻折射出成都良好的创新生态。从聚产业、聚资源、聚人才到给市场、给机会、给资金,成都不断厚植创新土壤,使一大批创新主体在这片土地上旺盛生长。
成都,已经吹响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冲锋号”。行走成都街头,不止能够看到生活和生态,更能看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蓬勃前景。科技创新正在驱动成都城市的车轮奔腾向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