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时候不惜一切代价保经济了……(一)
#记录我的2023#2022年,全球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疫情是否结束,经济是否能够复苏。然而,进入2023年,人们的焦点已经转向一个新的问题:疫情结束了,经济何时能够真正复苏?
作为一个非公共机构,我们并没有权力定义经济状况的好坏,但可以提供一些官方数据图来支持和参考。
三张图,从上到下分别是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企业利润情况和房地产销售情况,基本上可以和我们的消费、出口、投资成正比。至于股市,年初至今,恒生指数已经出现了负收益,A股扣除“中特估”之外的部分基本上也是负收益。
而与此同时,美股纳斯达克年内上涨近30%,欧洲、日本股市也纷纷创下历史新高,就连通胀爆表的土耳其,股市按照美元计价后的回报率都远超A股。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内部方面,去杠杆政策的长期影响仍在显现,后疫情时代信心尚未完全恢复,地产和互联网等行业的调整将继续对经济造成下行压力。外部方面,美联储基准利率上升,美元资金抛售中国资产,新兴产业如半导体也面临美国制裁。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如果不恰当应对,就可能引发一场完美风暴。
当一个经济体快速增长的局面出现衰退时,通常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像日本那样,年轻人普遍失去斗志,生育率大幅下降;另一种是像巴西那样,年轻人大规模失业,犯罪率大幅上升。不管是哪种结果,经济都会停滞至少20年。我们之前提到过,生育问题在我们的预期之内,并可接受。但安全问题绝对超出我们所能接受的底线。如果经济下行导致恶性犯罪和安全事故增多,这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保持经济,而且现在已经是时候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经济了。
为什么说“不惜一切代价”?因为每种选择都有代价。在2008年,我们通过实施“四万亿”计划保住了经济,但代价是后续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问题。在2020年,我们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但代价是服务行业复苏周期拉长,落后于世界大部分国家。然而,历史一直在证明,我们的决策层是明智的,做出的决策是对人民有益的。
那么,如何保护经济?又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呢?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思考:保护资产价格、保持增长和保持就业。
首先是保护资产价格。日本曾有过“资产负债表衰退”的30年教训。如果我们希望避免资产负债表躺平,首要任务就是保护资产价格,特别是房价。过去几年,很多人对高房价感到不满,但最近大家开始意识到,房价下跌并没有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甚至没有减轻一线城市年轻人购房焦虑。因为即使房价下跌了30%,仍然买不起的人依然买不起,而随着经济下滑,大多数人的收入都会下降。
第二是保持经济增长。这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鼓励创新、加速数字化转型、推动科技进步等。同时,也需要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以促进经济增长。
最后是保持就业。稳定就业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就业岗位、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加强职业培训等方式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当然,以上只是一些思考方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实际的应对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同时也需要权衡各种利弊和代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保持信心,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应对挑战,为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努力。
从上图可知,房地产作为“周期之母”确实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它影响着建材、建筑等上游行业,同时与装修、家电等下游行业密切相关。此外,房地产也是中国银行体系的一般抵押品,发挥着类似于美国国债在美国银行体系中的作用。
然而,当前的房地产市场面临一些挑战。过去一段时间,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保交楼”、解除限购和降低利率等,旨在通过保持房价稳定以及提升开发商拿地意愿和政府财政收入。这些政策的结果是喜忧参半。
值得高兴的是,一线城市的开发商仍然对土地有较强的需求,近期出现了大量地块摇号出让,政府的短期收入得到了保障。然而,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国企开发商利用马甲现象,建造的房屋质量堪忧。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是,随着居民尤其是中产阶级收入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可能选择卖掉房屋来解决现金流问题。虽然一手房的价格可以通过对开发商限价来控制,但二手房的价格无法直接干预。
近期有报道称,一对重庆夫妇因裁员而被迫卖掉他们刚买两年的新房,损失了首付款。这种情况在北上广深等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创下历史新高的背景下愈发普遍。面对二手房价格的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割肉卖房甚至放弃贷款还款,这增加了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风险。此外,政府为了让开发商拿地意愿继续存在,不得不降低土地价格,从而降低财政收入,并导致一二手房价格倒挂,进一步加剧了二手房的销售困难。
这些问题可能构成恶性循环。二手房价格的持续下跌可能进一步导致更多人割肉卖房,加大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同时,政府为了鼓励开发商拿地,不得不以较低价格出售土地,进一步降低财政收入,加剧一二手房价格倒挂。这可能最终导致一手房价格的下降以及开发商的破产。
购房能力和意愿是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主要瓶颈,而不仅仅是需求问题。因此,仅从需求端出发的政策很难解决这个问题。而且,面对目前存在的风险,政策调节的窗口期只有最多一年甚至半年的时间。
解决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棘手,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核心思路就是要让政策的前进速度快于信心消退的速度。
首先,我们可以考虑大幅度降低存贷款利率。
目前存在一个误区,即中国的利率并非太低而是太高。尽管从基准利率来看,中国的1.5%与美国的5-5.25%相比差距较大,但从市场融资成本来看,实际上两者并无太大差距。
以房贷利率为例,美国目前的15年期贷款利率已经创下历史新高,也仅为6%左右。而中国尽管利率市场报价利率(LPR)已降至4.3%,但对于大部分在一二线城市购房的家庭来说,实际的房贷利率仍然在5%左右,仅相差1%左右。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存贷款利率,以提升购房者的购买能力和意愿。这将有助于刺激市场活跃度,并推动经济的复苏。
当然,这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除了降低存贷款利率,还需要综合施策,包括提供购房信贷便利、减轻购房税费负担、加强供应端调控等,以全面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最重要的是,政策需要快速跟上市场变化,并及时作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保持市场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从国债利率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7%,而中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2.7%,差距也只有约1%。
然而,从中小企业的社会融资成本来看,中国许多未能进入银行体系的小微企业至今仍需要支付市场借款利率超过10%的成本,与美国相比,利率甚至呈现倒挂状态。由于国内大型企业的银行融资成本仅约为3%,这也导致了巨大的套利空间,造成资金闲置,无法实现真正的高效配置。这也是为什么尽管货币供应一直在增加,但资金迟迟未能充分进入实体经济的原因。
因此,所谓降息,就是将五年期LPR一步到位下降至3%以内,同时存款利率也同步下调。
央行最近将LPR利率下调0.1%被视为一个良好的开始,但市场却对此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也可以理解。货币政策的核心在于快速反应和制定政策。逐步降息应对系统性风险一方面可能导致国内资产价格持续下跌,缺乏支撑,另一方面货币贬值预期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上本币持续走弱。
如果看看日经指数从1990年代初至今的走势,可以发现自1991年开始降息直至1995年,贴现率降至0.5%,期间资产价格下跌和汇率贬值的情况并未停止。因为一旦趋势形成,信心就很难恢复。
成功的案例就是美国,疫情期间连续紧急降息,先成功保住经济,而后再加息保住汇率。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提出了几个措施来稳定房地产市场并避免经济崩溃。首先是降低存量和新增房贷的利率,在未来的3-5年每年给予1%左右的贴息。这将增加购房者的购房能力,并且减少银行的坏账率和提前还贷的压力。
第二是针对中产工薪阶层的精准化政策,可以将房贷利息用于抵扣个人所得税,相当于进一步降低了房贷利率。对于失业断供人群,可以考虑将还本付息方式变成先息后本,或者将断供房转为共有住房,交租金给银行或AMC。此外,呼吁政府出台措施保障个人名下唯一住房的使用权,即使倒欠银行钱也可以无限期居住,避免群体性流离失所的情况。
第三是重启货币化旧改,解决老旧小区问题。随着利率的降低,收入已经可以支撑房贷,可以通过货币化旧改提升改善型住房需求的人群基数,增加全民的生活水准,并为地方政府增加收入。
总的来说,我们的思路是降低存量二手房的出售意愿,用时间换取空间,稳定资产价格,并避免经济崩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目标是稳定经济而不是炒房价,因此如果房价上涨过快,应该限购和限售,并且可以采取精准化的限购政策,确保房价过快上涨的小区得以控制。我们的目的是避免经济硬着陆而不是助长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