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北半球连续遭遇高温热浪袭击,我国北方也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天气。在高温天气下,生产生活用电增加将对能源供应和能源结构产生哪些影响?如何进一步做好能源保供工作?
在传统能源供应方面,高温带来夏季空调等负荷需求大增,对电力总需求和峰谷需求都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仅加大了传统能源电力供给压力,也带来更大的长短周期调峰需求。
为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在供给侧方面,要做好燃料供给保障,以满足负荷短期大幅增长所带来的燃料需求;加强备用电源建设,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的同时加强天然气管网和LNG接收站优化布局,加强天然气调峰电站建设以及燃煤电站调峰改造,做好极端气候事件应急响应储备工作;加强电网间的互联互通,以进一步提高电网调控能力;大力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调控水平;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在需要时最大限度发挥既有设备的供给能力。
在需求侧方面,进一步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工作,特别是推进系统节能,从源头上降低需求侧能源消费;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强生产工艺的短链化和柔性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努力提升需求端对能源供给波动的响应和适应能力;加快东部需求侧抽水蓄能、重力储能等大规模调节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化学储能的技术研发与示范,以应对短期极端天气对需求端的影响;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基础上,开展V2G试点示范,充分挖掘电动汽车在需求侧的调峰潜力;优化阶梯电价和峰谷电价制度,以价格手段加强需求侧调节。
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比重的快速提升,极端气候对可再生能源稳定供给的影响也越发明显。从近年来西南地区情况看,极端气候对水电发电量影响明显,不仅对本地电力供给产生了冲击,也对西电东送输入省份产生了明显影响。同时,夏季高温使空调等用电负荷需求大幅增长,进一步加剧了电力供给紧张状况。
对同为西电东送主要基地,水电占比均为八成左右的四川、云南两省而言,目前还缺乏解决极端气候带来的能源供给影响的手段和措施,不论是抽水蓄能还是化学储能等储能调节技术,都只能用于短期调节。
对此,除进一步与西北电网以及临近的东南亚国家电网等加强联通和协调外,增加天然气发电、煤电调峰改造等调节及备用电源建设是当前能采用的应对措施。
风电、光伏等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给受极端气候影响同样明显。研究显示,气温超过25摄氏度时,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会降低0.5%左右。晶硅太阳能电池在温度为20摄氏度左右时,其输出功率要比在70摄氏度时高大约20%。夏季高温天气不仅会导致空调等电力负荷需求明显上升,同时也会降低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进而产生更大的电力供应缺口。同样,极端气候也会对风力发电产生明显影响。
相对水电而言,风电以及太阳能发电受极端气候影响时间期限更短。因此,其供给调节主要是短期调节。
面对极端天气的影响,要如何做好应对?
在加强天然气调峰电站建设、煤电调峰改造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力度,加快化学储能技术研发,并尽早实现商业化。储能技术已成为制约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瓶颈。除传统的抽水蓄能、化学储能技术之外,加强高效重力储能、液流储能、固态储氢等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也很重要。此外,加快第四代核电机组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也是未来的主要应对措施之一。
面对极端气候与能源供给之间的复杂关系,要未雨绸缪,进一步加强各种电力调节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未来能源转型过渡期,极端气候的频度与强度仍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在储能瓶颈未得到明显突破之前,要努力做好发展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平衡,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电力结构特征,以及短中长期的不同特点及问题,提前谋划,做好超前规划和布局,尽最大努力降低极端气候对能源供给的影响和冲击,保证电力供给的稳定持续。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崔 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