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广州11区的发展趋势
“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
这是广州面向2049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十六字”空间发展方针,也是广州20多年来第一次对影响深远的“八字方针”进行调整。
2000年,如果是广州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那么,2023年就是一个里程碑迈向另一个里程碑的历史时刻。
广州的经济发展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本文为您深度解读。
一座临海之城
广州曾经富甲一方
long long ago,广州有一座镇海楼。
1380年前后,当时广州尚是一座临海之城,越秀山距离海大约有3公里,从这座五层高的镇海楼还可以望到海。
后来的600年间,珠三角成陆,出海口移至南沙虎门一带, 广州才有了海珠、天河、黄埔、番禺、南沙。
在古代,广州被称为“南蛮之地”。广州一带由于地形和纬度原因,不仅不适合大面积开垦耕种粮,且天气湿热,又由于山脉阻碍了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整体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
1862年广州城(Milton M.Miller 拍摄)
广州真正在中国历史版图上崛起,要“感谢”清朝乾隆皇帝,由于闭关锁国,规定跟外国人做生意只能在广州的十三行,让广州富甲一方。
当时广州十三行业务非常发达,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16家洋行成立“公行”,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而且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鸦片和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特权。
清咸丰六年(1856)一场大火,把十三行付之一炬,结束了它长达一百多年垄断中国对外贸易的显赫历史。世事变幻无常,见几家贫了又富,见几家富了还贫。
民国前的广州,可以看成现在的越秀和荔湾,再加点白云、海珠,现在的老大天河当时都不知道在哪里,更没有其它远郊黄埔、番禺、增城、从化什么事了,它们还是农耕时代。
海珠区俗称“河南”,建国初称河南区。河南之得名,一般人认为是因其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缘故。1980年7月,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取其“海上明珠”之意。以前老广们曾戏言:“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说的就是几十年前,广州河南、河北的发展状态。
1949年8月8号,空中俯视的珠江 1949年8月8号,空中俯视的珠江
开创国内大城市之先河
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方针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同样适合广州11区。
老四区原指越秀、东山、海珠、荔湾,但区域调整之后(东山并入越秀),就采用老三区,指越秀、荔湾、海珠。
广州市本级原统筹7区4县市,即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南沙;芳村现并入荔湾,萝岗从黄埔分出去后又合并回来,南沙从番禺分离独立。番禺、花都、增城、从化由县改为市、又改为区。
从此,广州11区就在这样成型了。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创国内大城市之先河,出台了中国大城市中第一个战略规划——《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并提出了一个日后被广为传播的战略规划:南拓北抑,东进西联。
广州以北为什么要抑?主要是考虑流溪河的生态保护。然而北部片区认为“抑”字不好听,遂改成了“优”。因此有了后来的八字方针“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但是即便如此,广州北部依旧蕴含着控制的意味,比起其他三个方向的发展动力差了许多。
此后的2003年、2006年,广州两次进行了战略规划实施检讨。2007年,广州市在“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调”战略,形成了十字方针。这一转变标志着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拓展”,向内涵式的“优化与提升”转变。
20年来广州布局虽略有调整,但大体还是没离开过最初的八个字。然而这20年,广州GDP从当年直追北京,到2017年被深圳反超掉出前三,排列全国城市第四,与京沪的差距越来越大。
广州当初的八字方针是否存在瑕疵,“北优”的发展是否抑制了广州北部的发展?上海虹桥枢纽的成功让广州意识到空铁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和《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8-2035年)》,这两个规划都对优化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交通布局,加快以广州为中心的高铁网、城际网和枢纽建设,描绘了一幅前景广阔的蓝图。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效果图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将加强白云机场到广州北站空铁联运体系建设。未来广州北站和白云机场站有3条铁路线连接,一条是广河高铁,一条是规划中的城际铁路,一条是广州北到白云机场站的快捷线,实现空铁联运无缝对接。
八字方针中的“北优”战略被大大提升,也许“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已经到了其完成历史任务的时刻,后面又提出"双芯两极"战略,即“航空芯、主城芯、南沙极、东部极”。
2019年10月,《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出炉,行动方案要求把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同等的力度,全力推动实施。
创新提出“十六字方针”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龙头作用
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八字方针”概念规划,但面向2049的战略规划做得最早的却是北京、佛山、武汉等地。如佛山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超级城市”概念,要与广州加强合作,为“广佛同城化”画出蓝图。
广州面向2049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空间发展方针,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提出的。
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除了越秀、荔湾、海珠、天河四区之外,白云、黄埔、番禺三区的大部分区域被划入广州主城区。至此,广州新中轴线和CBD已经形成并完善,第三中轴线也开始拓展。
首先“两洋南拓”,“狮子洋-伶仃洋”出海口轴线,显示了广州南拓要发挥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的作用。
其次“两江东进”,“珠江-东江”拓展高质量发展带,连接起广州制造业的两大主战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再者“老城提质”,继续抽疏老城区人口,通过“旧改”全面改善老城区的城市功能和居住环境。
最后“极点示范”,把“极点”当作“棋眼”,形成“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空间结构,带动全域繁荣。
珠江新城是核心极点,金融城、琶洲、万博、白鹅潭、黄埔港、白云新城是次一极的极点,中新知识城、科学城、花都黄金三角、明珠湾等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总揽“十六字方针”,在战略上统筹“三个广州”联动发展,中心城区建设“历史文化核”,东部中心建设“现代活力核”,南沙新区建设“未来发展核”。
“十六字方针”是“八字方针”融入时代进行创新的结果。广州的发展沿珠江走向海洋、融入大湾区,三大轴线进一步东进,这是广州2000年以来战略方向的延续,也将使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更大的龙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