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策| 不搞大拆大建的城中村改造怎么搞?成都样本打开想象空间
说起城中村改造,很多人的理解就是拆迁与重建的全面改造模式,毕竟这也是过往很常见的模式,包括各种拆迁暴富的热搜话题都是源于此。
但是,另一方面,不少城市中心城区的城中村,在不同时代多重风貌的重叠下,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与城市记忆,并不能简单的一拆了之。
实际上,城中村改造首要关注的要素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更好的经济生态与美好的生活环境,也就意味着除了空间的重组,还有各方利益的保障与重新分配,也就是怎么去“留、改、拆”,从而衍生出不同的改造方式。
那么,没有拆迁和重建的城中村改造又怎么搞,仅凭“外貌”改造又能否实现真正的城市“更新”。成都猛追湾的这个旧改项目,虽然不属于城中村改造的范畴,但或为城市更新框架下具备多元风貌的一类城中村改造打了个样。
出圈的这个成都猛追湾旧改项目,主要指的猛追湾片区城市更新的一期工程,也是最主要的工程。项目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锦江沿岸,那里曾经是成都最大的新兴工业区东郊工业区的门户,五六十年代便已是盛极一时的工业聚集区,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但随着传统工业区的搬迁,逐渐老旧衰落,失去活力。
2018年开启的猛追湾城市更新一期项目,与以往的大拆大建模式不同,而是通过对猛追湾文化内核的重新梳理,以内容升级微改造方式保留了原有的街区特色,通过功能置换、整治提升与更新活化,实现对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环境品质的有机更新。
具体内容升级方面,猛追湾城市更新项目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以空间形态促业态提升、以业态促空间形态优化”,充分利用锦江边的滨水休闲带、一街一坊三巷的空间优势与工业记忆、城市烟火、网红首店头部文化IP相碰撞,打造独特的街巷文化艺术与生活场景,不仅包容了根植于此的原住民,更是吸引了周边乃至全市的消费人群,构建出集商、旅、文、产、居、游于一体的复合形态。
·一街:滨河商业街
将原长度约1公里的滨河社区底商,一方面通过以成都工业发展时间为轴线线的河畔带状滨水公园形式,唤醒老成都记忆;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利用锦江的滨水资源,通过休闲平台、互动装置设施、夜间酒吧及餐厅、网红首店等强化都市河岸的社交特征,形成独特滨水体验,吸引年轻人与区域外人员回流。
·一坊:望平坊
望平坊,原为望平街南端的一个旧院落,包括原纸箱厂纺织厂旧址、原国税局及家属楼等,改造成了集“猛追湾故事馆”、“几何书店”、“梅花剧场”、“共享办公”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新空间。不仅植入了文化体验、艺术展览、文创新零售等多元业态,同时配置了产业孵化空间、青年社区,为老社区注入新就业、新人口活力。
·三巷:香香巷、香香二巷、香香三巷。
香香巷原本就是老成都美食街的IP,重点进行“一提二引”改造升级,即通过对风貌、景观、光彩、业态整体进行针对性的提档升级,改善原有的消费环境;再就是定向引进特色小店、网红首店,打造成“最成都”的特色美食文化街巷和最有影响力的市井烟火体验地。
当然,改造并止于此,集中改造区总共包括建筑物立面整治约74栋,滨河景观绿化提升面积约18万平方米。完成改造后的猛追湾,不再是破旧的老旧街区和衰败的沿河工业居民区,而一个充满潮流和文化元素的商旅文相融合的成都新名片。不仅实现片区生态环境与原居民居住品质的最大化提升,更实现了城市形象与产业的活化,带动了整个片区的焕新升级。
据悉,随着街区人气与人流的聚集,周边留存的非收储商户也主动转型提质,拉动片区整体商铺租金上涨60-70%,大大提高了商业的租金水平。不仅国有资产使用率得到提高,实现保值与增值;专业的运营管理与形象的提升也为商户创造了更好的营商环境与人流的聚集;也就意味着各方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猛追湾的改造之所以出圈,中国地标城策院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也是成都首个“EPC+O”模式下的城市更新项目,即“设计、采购、施工”工程总承包+代运营新模式,真正意义上深度实现了 “策划规划→设计建造→招商运营” 的全程模式。平台公司以回购与回租资产的方式收储了4.2万平方米的物业,为总承包方进行片区的业态调整、统一运营与产业活化升级提提供了保障。
事实上,旧改也好,城中村改造也好,首要关注的要素并不是建筑本身,没有大拆大建,一样可以激发城市的全新活力。
(申明:凡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须取得授权,并注明“转载自【中国地标城策院】@许子 原创文章”,否则视为侵权并被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