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22年中央财政决算,2022年中央财政共支出132513亿元,其中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仅为35571亿元,剩下的96942亿元全部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这近十万亿的转移支付,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蛋糕。按最简单粗暴的平均分配来说:我国大陆有31个省级行政区,再加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共有32个需要转移支付的省级单位。去年中央拿出来的转移支付金额一共96942亿元,每个省级单位能分到约3029亿元。即使是对最有钱的广东、江苏两省,这也是一笔巨大的数字,甚至超过了很多省级单位一年的公共预算收入。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十万亿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不可能进行简单的平均分配。事实上,转移支付分配结果十分不均衡。
从总量上看,各地拿到的转移支付天差地别。2022年,四川分到的转移支付最多,有足足6488亿元,是唯一超过6000亿的省级行政区;天津分到的转移支付最少,仅有652亿元,也是唯一不超过1000亿元的省级行政区。拿转移支付最多的四川比拿转移支付最少的天津足足多拿了5837亿元。此外,拿到4000亿元以上转移支付的省份有8个,拿到2000亿元以下的也有9个,差距是广泛存在且十分巨大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财政部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各省人口的差距才导致拿到的转移支付金额总量差距巨大?事实上,各省人均转移支付的差别更大,甚至可以相差几十倍。
西藏是人均转移支付最多的地区,虽然总共只拿了2480亿元的转移支付,但是由于人口仅有364万,人均转移支付达到68139元,一个极其夸张的数字。要知道,我国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6883元,仅有北京、上海两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68139元。人均转移支付金额最低的是广东,仅为2063元,和西藏相差近30倍。浙江、江苏两个著名富庶地区人均转移支付金额也不超过3000元,其余沿海发达省市如山东、福建、上海、天津等地人均转移支付金额同样较低,不超过5000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财政部
为什么各省之间得到的转移支付差距这么大?一般而言,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以保证各地区的政府能够有效地按照统一的标准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具体的转移支付额度是根据一些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口、面积等,以及一些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经济活动,如教育、治安等的统一单位开支标准计算的。
安徽、湖南、重庆、江西、湖北、广西、四川、辽宁等省市,基本都是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口大省,具备较为优良的经济发展条件,但是目前发展水平还不够,无法实现自我造血。中央每年给予人均7000元左右的转移支付,就可以保证这些地区在维持基本运转的同时,还能有足够的财政资金用于发展经济。毕竟只有这些地方发展起来,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才能真正壮大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奠定我国未来几十年兴盛的基石。
人均转移支付超过1万元的省份,基本都是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方人口少,发展经济的条件不好,又有大量的历史欠账,大量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维持稳定和补上历史欠账。人均转移支付低于5000元的地区基本都是发展水平较高东部沿海省市,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造血能力,且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早,产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本身也享受到了内地的劳动力、市场、能源等各种经济发展资源。
但是也有一些省市的情况比较特殊,无法用上面的理论去解释。一是河南、河北两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平原省,人均转移支付仅为5000元档次,远不及其他中西部人口大省;二是北京作为经济发达的直辖市,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人均转移支付金额超过7000元,远高于河南、河北,和湖南、安徽、重庆等中西部省市差不多;三是海南作为沿海省,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各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也比较大,但人均转移支付超过了10000元。
总体而言,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初衷是好的,转移支付力度也比较大。但是目前转移支付主要是从沿海省份转移到内陆省份,如果未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受阻,内地大省的经济造血能力又还没培育起来,现在的转移支付制度恐怕将难以维持,这是极大的隐忧。因此,中西部大省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快又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强自身经济造血能力。只有这样,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才能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