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的时间节点,低调的营销策略,掀起了一场滔天波澜。显然,阔别1566天,国人对华为的热情依然高涨,Mate 60 Pro轻松抢占流量高地,引发一众热议。
随着华为手机新品提前发售,不少博主迅速给出拆机测试结果,卫星通话、传感器、第二代昆仑玻璃等功能亮点一一浮出水面,新机赶超5G的网速奇迹更让人倍感惊艳。带着对国产手机逆势崛起的期待,网友纷纷刷屏“轻舟已过万重山”,美西方制裁下的阴霾一吹而散。
狂欢声中,唯一云遮雾绕的是此次新机的核心部件——处理器。芯片问题困扰华为已久,网传此次新机配置麒麟9000S,是否预示着麒麟芯片再次回归?国产芯片自研是否已取得重大突破?关于这些问题,仍待发布会上正式揭晓。
但外界对此不乏猜测,有观点指出,华为正在效仿高通布局RISC-V新赛道,并已在麒麟中端芯片取得一定成果。随着华为芯片供应体系的加速重构,国产ARM阵营将迎来一场大变局。
渐行渐远的国产ARM路线
“华为芯片要转战RISC-V?”对业内人士来说,这个话题无疑要比新品发布更有吸引力。
尽管华为尚未正式官宣,但根据此前鸿蒙系统适配RISC-V芯片,以及此次新机配置表现出的蛛丝马迹,很多声音已经对此言之凿凿。
原因很简单,中美博弈这几年,ARM给国产芯片带来了太多绝望。
从2020年美国的一纸禁令,ARM让麒麟芯片成为绝响,到2022年ARM公司宣布拒绝向中国企业出售先进芯片设计 IP,鲲鹏、飞腾等芯片永久停留在了ARM V8.2版本。一系列芯片供应制裁下,ARM已经无法满足国内芯片厂商的发展需求。
彼时也有观点认为,华为既然拿到了V8.2的永久授权,是否可以借此推动芯片的自主研发,逐渐赶超ARM主流性能?这个想法在当时并不为错,但随着ARM V9新版本的发布,国产ARM芯片被彻底甩开了距离。
据ARM公司给出的官方信息,ARM V9版本相较于V8.2提升了约30%的综合性能,被称为ARM架构10年来最大的一次版本迭代。可以说,即使让华为放开了手搞研发升级,短时间内也很难弥补庞大的性能鸿沟。
更让人绝望的是,ARM的授权模式也早已埋下了陷阱:如果想要在V8.2版本基础上研发创新,必须要得到ARM的授权许可,否则就无法投入生产。各种侵权界定细则成为绑缚ARM下游厂商的绳索,严重制约着华为等厂商的研发创新。
这也注定了华为巨资引进的ARM旧版本已进入生命倒计时,一旦主流版本普及开来,仍困守原地的芯片产品,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此时,华为ARM芯片研发进程迎来至暗时刻。想要突破封锁,唯有另谋它路。
众望所归的RISC-V新赛道?
饱受ARM掣肘的下游芯片厂商,开始将目光投向RISC新赛道。
前有ARM昔日盟友高通叛逃创办RISC-V新公司,近有英特尔基于RISC精简指令集开发新款芯片,万众期待下,RISC-V俨然已成为ARM架构之外的头号备胎,更被很多人视为国产芯片崛起的希望。
作为一款免费开源芯片,RISC-V为芯片厂商提供了无限的自主研发空间,规避掉了ARM等架构的专利限制,也节省了授权费用。同时,RISC-V体系结构更加精确,指令集规模更小,性能方面也不可小觑。
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表示中立态度,RISC-V基金会总部已从美国迁往中立国家瑞士,以确保美国以外的大学、政府和公司能够继续协助开发 RISC-V 开源芯片架构技术。这无疑为美西方制裁下的国产芯片厂商,带来了极大地安全感。
尤其对华为来说,相对于前路不明的ARM路线,更中立且开放的RISC-V显得潜力无穷。事实上,华为正是力挺RISC-V搬离美国的企业之一。结合当前ARM路线上的屡屡失利,不由让人猜测,华为是否已经提前布局RISC赛道。
最近还有消息传出,华为已经在中端麒麟上采用RISC-V。并且根据研发进程,不排除未来对高端芯片和鲲鹏进行全面替换。任正非几次略而不提的“备胎计划”可能正在浮出水面。
当然,全面改弦更张绝非易事。理性来看,相对于几乎统治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RM,RISC-V还处于发育期,潜力还未转化为能力,希望也还远远没有变成现实。
尤其在应用生态上,RISC-V生态建设仍需要久久见功。
业内专家指出,RISC-V目前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核数上不去NOC,IP开发难度极大;二是缺乏强绑定的软件生态,很难进入强生态场景;三是缺乏一个带头大哥,缺乏具备Core开发、接口、互联、存储等一系列基础技术开发能力的应用端大企业all in RISC-V。
步步惊心的华为生态伙伴
华为能成为中国RISC-V的“带头大哥”吗?
可以肯定的是,相对于表面繁荣实则前路阻断的ARM,华为另起炉灶是必要之举,即便选择all in也不会让人觉得意外。毕竟,活下去、能发展才是第一优先级。
但底层架构阵营的转换往往伴随着阵痛,排除上文所述RISC-V客观上的发展难题,如果华为全面转向RISC-V,华为生态体系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会无限放大,进而或将掀起一场生态圈层的大变局。
独木不成林,这是一个很容易被看客忽视的问题。从ARM断供到转战RISC-V,我们理应看到,华为的突围之路走得固然艰辛,其生态伙伴及用户也是步步惊心。
不得不说,华为的生态运营模式有其独到之处,在ARM公司屡次发难之下,大部分生态伙伴仍未掉队,这为华为的翻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为华为在很多业务领域发展输送了宝贵的养分。
而曾经追随华为困守ARM孤岛的生态伙伴及用户,如今正面临着又一次抉择和挑战。比如华为全面转战RISC-V,生态伙伴如果选择放弃,无异于自动退出华为阵营;若是选择跟进新赛道,之前投入的ARM架构又不可避免将成为鸡肋,更新维护也成为难题。
另外还有华为的信创用户,如果华为抛弃ARM,短期内ARM用户影响还不太明显,但后续的更新维护必然会逐渐递减,直至消失。届时想要保持性能,唯有忍痛重新更换产品体系。
用户与伙伴进退两难,作为生态主,华为这个带头大哥也真的不好当。
着眼芯片产业生态大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华为,还远远没有放下包袱,到一片坦途的庆祝时刻。即使翻越了ARM这座大山,也还需要在RISC-V新赛道中,与伙伴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一枝独秀不若百花争艳。未来我们更希望看到,一个协同共生的国产芯片生态繁荣发展,乃至于一个又一个“华为”能够跑出国际赛道,共同扛起国产芯片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