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税惠赋能“逐浪前行”
近日,MSC16000TEU集装箱船1号船在广州命名交付。该船船长366米,宽51米,深30.2米,设计吃水14.5米,最多可运载16616个标准集装箱,是目前华南地区建造的最大吨位的集装箱船。
广州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濒临南海和珠江出海口,广州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较完备,船舶海工等传统产业优势突出,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强调,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推进海洋治理、海洋开放,涵养海洋文明,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蓝色引擎”背后离不开税惠引擎加持。近年来,广州税务部门立足海洋经济发展实际,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通过开展“滴灌式”精准辅导、“问答式”在线访谈,“地毯式”逐一回访,全程无死角实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落细落地。仅2022年辅导辖区内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三个行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亿元。
广州南沙现代渔业产业园。 南都资料图
税惠添动力,船舶制造竞逐“高端赛道”
MSC16000TEU集装箱船1号船被命名为“MSC NOA ARIEILA(MSC 诺亚·阿莉拉)”号。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建造。此前,包括广船国际在内的华南地区造船企业还从未建造过吨位如此之大的超大型集装箱船。
承接订单后,广船国际在中国船舶集团大型集装箱船专家组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大型集装箱船建造技术攻关,先后攻克了止裂钢切割与焊接、止裂钢机器人自动焊接等技术难题。与此同时,该船还配备了世界领先的空气减阻系统,可以向船底表面喷射空气,减少航行阻力,有效提高燃料效率。作为最新一代的大型集装箱船,该型船不仅绿色环保,而且节能高效,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以广船国际为代表,广州聚集的船舶制造企业超过20家。近年来,持续开拓的新产品、新技术推进广州船舶制造驶向“高端赛道”,“广州智造”成为掘金“蓝色经济”的强大支撑。
例如,中船集团旗下的广船国际、黄埔文冲公司为代表,广东建造的客滚船、油船、半潜船、大型矿砂船、集装箱船、散货船、挖泥船、风电安装船、海工船、公务船、科考船等高技术船舶取得长足进步,在国内外船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广州南沙龙穴造船基地已成功完成三大主流船型大型化。与同类船舶相比,新船的油耗、航速、舱容、装载量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背后离不开税惠提供的强大资金动力。除上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助力造船企业驶向深蓝,税务部门积极提质增效,全面压缩退税办理流程,提前开展风险审核,退税流程无纸化办理,推行出口退税审批三日内办结、留抵退税审批当日办结。
近三年来,广船国际累计办理出口退税金额数十亿元,办理留抵退税金额约9000多万元,资金“活水”转化为技术研发升级的强大动力。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核算部部长刘雁飞就表示,退税的资金在企业智能化转型方面给予了及时帮助,“我们会将资金持续用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升级,突破核心技术难点,和诸多兄弟企业一起让中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税惠增信心,“陆企下海”破浪前行
船舶海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的同时,广州鼓励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陆域优势产业的企业、技术、产品、业务“下海”,培育拓展海洋新业态、新模式。
以广州赋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凭借此前在陆域电子信息领域的积累与优势,2013年,赋安科技抢先入局海洋电子信息赛道。经过持续多年探索多模态数据集成与融合技术,该公司已实现海洋信息化“空、天、地、海”一体化立体监测,形成了涵盖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海域岸线监测、红树林生态环境监测、海域采砂监管、海洋经济调查等业务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体系,为海洋防灾减灾、环境污染应急事件处置等工作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
向海洋进发并非易事。从最初解决“取电、通讯、信号传输难”问题,到破解市场起步晚、容量小的难题,需要持续不断且大规模的研发投入。赋安科技董事长梁华坦言,研发投入高、风险大。不过,政府给予的支持,让他们敢于放开手脚加大研发。其中,税收优惠的作用尤为明显。
“天河区税务局每年会多次向我们点对点推送研发费加计扣除相关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并有专人开展细致的申报辅导,让我们及时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00%的税收优惠等。”梁华表示,赋安科技2021年和2022年度研发费加计扣除金额达到871万元,享受税收减免约218万元,这些税收政策转化为实在的资金支持,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广州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广州税务部门将进一步围绕海洋产业发展特点主动作为,不断提升服务质效,落实落细各类税收优惠政策,持续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换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梁思华 通讯员杨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