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制造企业如何数智化转型?以集群化、平台化思路破题降本增效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在位于黄埔工业园区里的鲁邦通5G+数字化工厂,整个车间的数字孪生模型被投放在办公室大屏上,联网设备运行状况因而一览无余。车间内部,屏幕密度极高,这些大大小小的屏幕分别对照各自联网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实时传输到作业人员的工业腕表上,实现异常即时诊断,并及时为设备“治未病”。
这间面积达3800平方米的工厂,数智化红利已得到充分释放。2018年至今,其销售额从1亿元跃升为2.8亿元,用工人数则减少了约三分之一。每年从这里出产的无线通信路由器、边缘计算网关、智能传感器等产品流向全球百余国家。
鲁班通工厂背后,是中国制造不断加速的数智化进程。
过去七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密度已从30台/万人攀升为超300台/万人;全球123座灯塔工厂中,有50座位于中国。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工信部工信智库联盟副理事长石勇认为,“新的价值创造体系正在形成,我们已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其衡量标准就在于接入互联网的设备数量。”
然而,仔细研读这份灯塔工厂名单,其中清一色为行业龙头,中小企业近乎缺席。中小制造企业如何实现数智化转型?多位专家指出,对于缺人、缺钱、缺技术的中小企业来说,大企业的转型路径并不具备可复制性,但可以将有限资源投入最亟需数智化的环节,多点切入、逐层推进,以众多小而美的项目推动整体转型;此外,集群化、平台化也是破题思路。
数智化成本究竟怎么降
“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究竟如何破题转型难、转型贵?”日前,在由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鲁邦通物联网等主办的广州中小制造企业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广东省物联网协会秘书长曾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事实上,曾明一语道破了广州制造业转型的痛点。广州工信局一项有关“专精特新”企业的统计调查表明,54.3%的企业仍处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初期阶段,34.9%的企业处于中期阶段,仅有8.7%的企业处于深化融合阶段。
在广州中浩控制董事长张昊看来,基础和观念构成中小企业转型的两大阻碍。一方面,不少企业管理杂乱、基础薄弱,多年积累下来的弊病导致转型“尾大难掉”;另一方面,多数企业仍将转型视作“锦上添花”而非“生死存亡”问题。
“就美妆日化行业来说,整体呈现重自动化而轻智能化的倾向,高大上的机械装置已搬进车间,但各链条信息仍未打通。”张昊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广东省三千多家化妆品企业中,真正实现数智化转型的恐不足五分之一。
石勇也认为,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具体来说,数字化转型效益难以直接体现,而投入却相当可观,对抗风险能力较差、资金技术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无外力帮助下,转型无异于一场豪赌。他估测,在每一次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大约有20%-25%的企业以失败告终。
在中小企业转型的诸多痛点中,成本高昂无疑是亟待解决的第一大问题。亿欧新科技事业部研究总监孙毅颂认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不同行业的关注点存在差异,例如,装备制造企业更关注制造和售后环节,而家电企业则更注重研发。”孙毅颂表示,在没有充足财力改进整条产线的情况下,必须精准判断最急需数智化的环节,并将其作为转型的起点。
在鲁邦通生产车间里,ERP、MES、APS等信息孤岛已被打通。一份订单从下达之初便进入平台,通过全线贯通的系统向生产车间规划排产,每一条工单进度实时显示,实现全程可追溯。而在仓库内,每一笔工单生成后,所需物料处便自动亮蓝灯指示取料数量,存储7900多种物料的仓库仅需两名工人即可高效运转。
“其实,我们的自动化程度并不突出,车间内也没有太多高大上装置,尤其在生产后端,仍保留有人工组装测试环节。”鲁邦通董事长陶洋介绍,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智能化层面,针对的便是公司一度面临的交期长、效率低、新人上手慢、库存难把控等问题。目前,随着各环节信息打通,成交已实现全程可溯,工人最快经4小时培训即可上岗,随之而来的是库存被盘活,销售额持续增长。
鲁邦通的转型之道应当能够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启示。石勇表示,从急需数智化的细节切入,再通过无数个小而美的项目,循序渐进推动整体转型。“这样,每个环节的改造成本大约仅有几千至几万元,从而能够大幅压缩转型成本。”
此外,集群化改造是中小企业转型的另一思路。目前,众多产业园已经汇集了同行业不同环节的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孙毅颂认为,对于园内企业来说,共享设施、人才和技术,从集群角度规划转型,也不失为一条良策。
平台能为企业转型带来什么
对于技术欠缺的中小企业,转型过程中,一位能够提供专业方案和经验集合的第三方平台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专研数智化转型的平台企业能够针对客户情况定制转型方案,并一站式解决软硬件问题,在提升转型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避免了中小企业过多分散生产精力,有效压缩了成本。
另一方面,不少平台在为中小企业定制方案时,其实是在行业龙头企业转型方案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删繁就简”而成的。“平台类似于一个传播器。”张昊表示,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平台企业在此前积累的大量关于行业龙头的先进管理理念也随之向行业内广泛传播,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目前,由中浩控制自主研发的美妆日化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大约两年时间内已服务超过150家相关企业上云用云,其中大约80%为中小企业。其扩张速度还在不断加快,张昊预计,到2023年年底,平台将争取冲击300家客户大关。
今年2月,广州提出重点培育创新型、基础型和服务型三类平台,每年分行业、分领域打造50个左右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并实现到2025年带动2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
日前,广州市也发布了第一批“四化”赋能重点平台名单。仔细研读这份名单可发现,扎根细分领域已成为平台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例如,蘑菇物联专注公辅车间节能降碳和管理提效,中浩控制聚焦美妆日化、保健食品等配方型流程制造企业的数智化转型,明珞装备则将服务重心向汽车等装备智造领域倾斜……
从长远来看,即便是起初呈现“全覆盖”的平台企业,逐渐向细分行业聚焦也是总体方向。
鲁邦通便是一个典型案例。早期鲁邦通产品覆盖电力、环保、环卫、水务、医疗、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向细分行业转型的思考起于2013年。陶洋回忆,“当时,我们非常想找到一个细分切口,形成和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
鲁邦通寻找细分行业主要有三个标准——首先,这一行业对物联网存在刚需;其次,该行业有一定规模,最好能够同衣食住行相关联,并大概率会在未来某个节点迎来爆发期;最后,竞争对手扎根尚不深入。基于以上三点,鲁邦通最终选择了电梯行业的维保服务数字化转型作为深耕领域。
事实上,平台转向细分领域也成为压缩中小企业转型成本的必由之路。张昊解释,由于同行业具有很多共通之处,不同客户转型方案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因而随着长期深耕某一行业,需要打通的技术关卡越来越少,平台企业的研发投入逐渐下降,客户的转型成本自然也得到了压缩。
“中浩控制的系统价格已从最初的几百万压缩为几十万,目前,我们还在力争使其降为十几万,从而能将其推广至更多中小企业。”张昊说。
中小制造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清洁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截至2022年6月,国邦协同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清洁了超过820亿平方米的地面。然而,成立之初,国邦一度被行业内的价格战打入被动局面。
“长期以来,我们行业内呈现‘没有最低价,只有更低价’的局面。”国邦协同科技CIO刘全光称,行业成本很高,同行竞争压力非常大,一些同行不惜成本降低销售价,吸引客户,使行业备受冲击。
这一困窘局面并非个例。鲁邦通云与数字化服务中心CTO楚宁志认为,目前中小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重销售轻研发,二是重生产轻服务。“这导致无法与客户建立起持续链接,客户价值缺失,企业价值大受局限。”
楚宁志进一步解释,装备是服务的载体,企业的价值链条不应到产品售卖环节就戛然而止,而应当继续向后延伸,打造出利润增长的第二曲线。
传统商业模式难以为继,不想走低价策略的国邦选择通过服务转型实现增值。然而传统的设备维修往往存在人工不足、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刘全光解释,故障发生后,服务人员需先上门检查确定原因,随后返回公司取所需零件,再前去为客户维修,特别是当需要从国外调配零件时,整个周期甚至达半年之久。
在此背景下,维保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由之路。通过将设备联网,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营状态,以及电池、马达等配件的使用状态,并进一步测算其更换时间。“系统会提前向服务人员预警,由此,我们就能够提供主动式的售后服务。”刘全光表示,部分故障可远程解决,从而压缩了维修成本和周期。
转型成效在营收数据上得到了更直观的反映。2016年,在鲁邦通的协助下,物联网系统2.0落地国邦,当年国邦销售额便实现了质的跨越,从转型前的不到3000万元一举跃升至近2亿元。此后,企业发展便如被按下了加速键,2019年,国邦已冲至全行业第一的位置。
国邦的转型之路反映了中小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标准“三部曲”,即从装备智能化,到服务智能化,再到将服务、营销等所有环节进行数字化整合和贯通,建立起从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再到生产设计的服务型制造闭环。
多位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服务营销一定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据了解,在电梯行业,早在2015年前后,全球头部制造企业便已完成了服务化转型,其收入结构中有一半左右来自电梯维保和更新改造服务;而在德国机械制造行业,大约70%的收入来自服务端,而产品销售仅占总体收入的30%。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