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2014年。
那一年,堪称史无前例的政策大年。上上周的股市王炸利好,上周的楼市“一线认房不认贷”,在那一年央行的“剧烈呵护”面前,都要respect一下。
当年4月22日,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仅这两项,释放资金便超过1000亿。
仅仅2个月后,央行再次定向降准,决定从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而真正的大招,出现在当年的11月。
当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
这个贷款利率下降幅度,在当时堪称历史之最。
02
为什么那一年的政策会如此之猛?
因为当时整体经济放缓,股市楼市都不太行,一如当下的大环境。
先说说楼市。
根据公开资料,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036亿元,增速比2013年回落9.3个百分点。
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
杭州楼市,在那一年正处于“阴跌5年”的尾声,但也是最“难熬”的一年。
那一年的2月18日晚,位于桥西板块的北海公园正式对外公布“15800元/平方米”的清盘价,单价比之前降了近2000。
这被视作全国楼市的马年“第一降”,引发了铺天盖地的报道。
到了3月份,杭州发布6宗地块公告出让,其中主城区无地块挂牌。这是杭州土地市场46个月首次迎来空窗期。
03
股市也是“怨声载道”。
以沪市为例,在之前从2007年的6124高点一路下挫后,2013年末只剩下了2200点。
即便如此,2014年初仍然阴跌不止,并在4月份再次跌破了2000点。
一位朋友曾经如此描述过当时的场景:
不敢打开账户,几乎每一个操作都是错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做,但只要有持仓,就已经输了。
那时的多个指标和现象都和当下如初一辙。比如,当时基金无人申购,发行规模骤减。
而2023年以来,月均发行权益类基金规模较2021年的高点,仅剩10%。
再比如,当时几乎没有人融资炒股,不敢加杠杆。而目前A股融资余额在流通市值中的占比仅维持在2%,活跃度极低。
还有,为了增强市场信心,当时公募资金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回购。
而今年以来,也出现了密集的回购潮。截至目前,共有76家基金公司(包括资管公司)自购36.65亿元旗下产品。
04
重要的是,那一年的“王者利好”,最终收获了巨大的正向效果。无论股市还是楼市,都在政策的刺激下,迎来了一波轰轰烈烈的牛市。
股市在2014年4月第一次降准之后,就不再继续下跌,在底部震荡了2个月之后,开始了剧烈的升势。
短短一年之内,沪指从2000点左右,暴涨至5178点。这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的第二大的股市牛市。
不敢说“前无古人”,但至少到目前是“后无来者”。
没在那个年代炒过股的人,不知道什么叫牛市。当时最牛的暴风科技,一年的涨幅高达1950%。
楼市的反应略微滞后一些。
在金融端“拧开笼头”之后,2015年的3月30日,贷款、税收打出组合拳:
对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购二套房(面积在144平以下),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
二手房营业税免征5年变2年: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随后,楼市正式反转。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了当年11月份,房价同比上涨的城市数量已“三分天下”,总数达到21个,占比30%。
再之后,像杭州这样的城市,借助盛会的东风,迎来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波楼市牛市。
05
9年一轮回,苍天眷顾谁?
如今的这一幕,似曾相识。有些信号,亦已闪现。
就好像一线城市先后宣布执行“认房不认贷”后,楼市似乎已开始“躁动”。
在北京,这两天一张喜报刷屏。位于东四环朝阳公园板块的融创壹号院单日认购169套,总认购金额约56.2亿元。
要知道,融创最新公布的2023年7月全月销售额仅有51.2亿元,也就是说北京融创壹号院项目单日认购金额就超过7月全月销售额。
在广州,有多家中介打出番禺区一红盘连夜涨价5%的通知文件,但表示如果要下定还是可以争取调价前的价格。
是的,厨师一样,厨房一样,买回来的菜也一样,现在的悬念只剩下,烧出来的味道还会一样吗?
得看火候,得看调味料,得看厨师的心情,更得看吃的人的心情。
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2014年。
2023,会是2014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