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家成立于1987年的企业,如今已经成为全球一流的氟硅材料园区并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群。
作为企业领航者,36年来,张建宏始终牢记一名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他带领原先仅有的79名创业者,敢于创新、突破发展,让一家原本只有两台被国企淘汰的小转炉的化工厂焕发新生,成为行业佼佼者。
从零起步
东岳的故事,始于1986年的那个秋天。
1986年9月15日,在济南化工厂领队干建筑的张建宏发现转炉车间拆除了两台生产“无水氟化氢”的旧转炉,随即便萌生了运回桓台建厂创业的念头。
5个月后,建厂大局已定。张建宏带领38名新招收的员工到济南化工厂拆除转炉、拜师学艺。据张建宏回忆,在济南的每天晚上,他都会像老师检查学生作业一样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生怕大家学不到真东西。
1987年7月1日,从济南运回的两台二手转炉正式投产,不仅开启了东岳的创业征程,也翻开了中国氟化工发展的崭新一页。
作为民营企业,东岳的成功究竟靠的是什么?或许,这可以追溯到1991年张建宏看到一篇文章上“追求卓越”四个大字。
彼时的张建宏和其他民营企业家一样,白手起家,后续的发展不能靠天、不能靠地,只能靠自己。
当年,张建宏把“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定义为东岳精神,并反复向干部员工讲,东岳不管经历什么艰难,东岳人都永不言弃、永不退缩,永远追求最好、永远不断进取……
在外界看来,东岳精神凝聚的是东岳创业者历经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而这,正是东岳向上奋斗的根基。
1993年,东岳3000吨制冷剂R22项目一次投产成功;2002年,在一众专家、业内人士不看好的情况下,东岳3000吨聚四氟乙烯项目投产,结束了我国低档次、小规模生产的历史;2007年,东岳集团在港交所上市;2009年,氯碱离子膜成功下线;2022年,东岳万吨聚偏氟乙烯(PVDF)全产业链项目投产……
年报显示,2022年,东岳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00.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8.56亿元,营收、净利均破历史新高。
在张建宏的带领下,如今的东岳,已建成全球一流的氟硅材料园区和完整的氟硅膜氢产业链和产业群。
坚定信心
作为民营企业,东岳36年的发展历程,几乎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
7月1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明确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民营企业来说,国家层面的《意见》出台,无疑更加激发了民营经济的生机活力。
对此,张建宏告诉记者,《意见》对于民营企业发展是一次重大的政策引导和政策预期,进一步提振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士气信心和动力,更让民营企业可以心无旁骛地做好投资投入和全身心的奋斗。
据了解,在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的当下,东岳集团按照淄博市委、市政府“三提三争”要求,立足科技创新、立足新的产业链生态打造,围绕新风口、新赛道,实现氟硅膜氢产业链高端化的率先突破。
由此可见,通过上述路径,东岳不仅没有对市场失去信心,更坚定了产业高端化发展的信心。
“我相信,针对国外垄断技术,未来我们会在整个氟硅膜氢全产业链上取得千千万万个技术替代,目前的国际形势反而是给本土企业带来了一个真正换挡超车的战略机遇。”
张建宏相信,东岳集团在淄博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下,依托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加快千亿级氟硅产业园区的建设步伐。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