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皖大地 一抹亮眼的自贸田
国际商报记者 晏澜菲
摊开任何一张涉及江苏、安徽的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西向东横穿两省的长江、淮河,将这片近2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分割成了黄淮、江淮、江南自北向南排列、三个相互“独立”的地理单元,三个不同的人文区域也由此形成。
作为中国两个较为年轻的省份,江苏和安徽彼此独立却又相互依托,正如位于两省的自贸试验区,先后于2019年和2020年挂牌后,各自在因地制宜差异化探索发展的同时,又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的推动下携手共进。7月份,记者跟随“中央媒体自贸行”的脚步,踏上苏皖大地,亲眼见证了这两块改革试验田铆足干劲闯世界的火热。
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
9月初,随着318瓶进口的人AB血清完成清关并被顺利送达苏州药明巨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试点实施的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的第一次特殊物品入境后共同监管正式开启。这一在江苏全省首次“试水”的机制让药明巨诺政府事务执行总监孙静连连点赞。
一个半月前的7月中旬,当记者在苏州片区采访孙静时,“加入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试点”还是她的心愿。彼时她告诉记者,进口特殊物品由于保存条件的特殊性,对进口时效要求很高。加入试点后,企业的生物原材料进境后,经口岸海关检疫后就能快速通关验放,与以前相比整体通关时间可以减少40%。
除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外,苏州片区以系统性制度创新赋能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发展为焦点,还推出了研易达、研易购等一批“小切口、见效快”的改革创新举措,围绕“市场准入、研发创新、生产制造、销售流通、健康服务和要素保障”六大关键环节,通过努力打通产业发展堵点,进行全产业链制度集成创新。
同样享受到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红利的还有位于南京片区的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从事实验动物小鼠模型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对于实验用鼠的时效要求较高,得益于进境SPF实验鼠海关监管套餐模式,企业研发进度愈发顺畅。
“此前实验用无特定病原体鼠(SPF鼠)海关监管周期较长,会错过实验动物的最佳试验窗口期,不能完全满足生物医药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金陵海关在全国首创了进境SPF实验鼠海关监管套餐模式,使得SPF级实验鼠的审批时间由30天缩短至14天。”集萃药康董事、总经理赵静表示,该模式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实施场地考核“一次考核,多次使用”、采取“边隔离边实验”的监管方式缩短隔离期、依托信用管理简化检疫审批流程,既缩短审批时间,也提高了监管效率。
“一些用于生物医药研发用途的进口特殊物品对运输环境、通关时效等要求很高,因此,我们制定‘一企一策’,实施加快风评速度、预约查验、上门查验等一系列措施,着重解决企业原材料进出口通关和放行速度问题,大力支持企业研发活动,助力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了强链、补链、延链。”金陵海关驻江北办事处副主任郑欣表示,下一步,金陵海关将积极推进特殊物品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推动风险评估结果在长三角各海关间共享互认,支持建立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
与江苏自贸试验区一样,安徽自贸试验区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探索出了不少制度良种。挂牌运行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聚焦“科创+产业”定位,累计形成了14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
在合肥片区以“赋权+约定收益”为特点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试点的支持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实现了科技成果批量、高效转化,安徽科丞智能健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是在这一改革试点下首批成立的高科技生物技术企业。
科丞智能健康执行总裁徐少年告诉记者,在自贸试验区优渥的政策加持下,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设立了多组学检测及数据存储平台、重塑免疫细胞及干细胞药物研发平台、新药研发平台。科丞研发中心已完成了近千例的数据队列的数据收集及分析工作,并且从中寻找到对NK细胞功能起到显著效果的新的小分子代谢物。我们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申报METR-NK药物的IND,这将是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新的NK细胞药物管线。”
得益于合肥片区在营商环境、制度创新、“双招双引”等方面出台的多项惠企政策,科大讯飞的发展开启了加速跑模式。科大讯飞开放平台总经理张斌表示,截至今年5月底,讯飞开放平台已开放587项AI产品及能力,聚集超过461万开发者团队,总应用数超过169.9万,链接超过500万生态伙伴。于5月6日发布的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不断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借助自贸试验区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新模式改革措施,企业资金的快速流动有了保障,也推动了公司进行更多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创新。未来,科大讯飞将充分发挥AI领域技术优势和核心能力,依托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更好赋能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
打造外企发展良田
在位于苏州片区的康美包(苏州)有限公司的展厅内,玲琅满目的纸质包装盒让记者应接不暇,一排看似不起眼但吸管口处不再反光的纸盒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拿起这款纸盒,公司政府关系总监居丽娅显得很自豪:“这不是普通铝箔纸,而是我们研发的最新产品——滤芯硅,感觉像一张透明纸,但可以达到阻光阻氧的效果,并实现减碳30%。”
总部位于瑞士的SIG康美包集团于1985年进入中国市场,从第一个纸盒工厂建设,到亚太技术中心和灌装机组装厂成立,再到如今亚太三厂投产,苏州工业园区见证了康美包在中国的发展,康美包也成为了中国高水平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尤其是苏州片区挂牌建设以来,试验田里结出的开放硕果,让企业欣喜不已。
“落户苏州以来,我们在项目审批、工程建设、政策指导、企业服务等方面切实感受到了温馨的营商环境。苏州片区成立以来,我们也乘上自贸试验区发展东风,开启了全新赛道。”居丽娅告诉记者,依托苏州片区搭建的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2022年康美包实现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结算量3109万美元。在持续发展离岸贸易业务的同时,康美包还锚定全产业链布局,在研发、灌装、包材、服务等领域发力,全面提升总部能级。
居丽娅介绍,目前,康美包位于苏州片区的新鲜屋冷链纸盒工厂项目正在建设中,2024年1月底完工后,将填补现有的供应链空白。8条生产线、年产能11万吨纸盒的新工厂投产后将同时满足中国、韩国及东南亚等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今年下半年,康美包将把常温无菌包装领域的系统性技术引入低温液态食品领域,并将进一步整合生产、研发和供应链体系,积极、及时响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加快生产工艺改进和系统技术创新,推出更好、更丰富的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
康美包在苏州片区积极研发扩产的同时,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内的大众安徽公司生产线也在不停歇地运转。今年年底,该公司的首款车将揭开神秘面纱,投入量产。
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华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的合资企业,大众安徽是大众汽车集团电动出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团在中国市场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布局。近年来,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得益于产业集聚效应和自贸试验区的政策环境,大众安徽的投资发展得到了快速推进。
“自贸试验区为外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正在全速推进生产工作,预量产车已于2022年下半年如期下线,首款车将于2023年年底量产投产。“大众安徽首席人力资源官邵剑如是说。
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大众安徽也不断赋能安徽的电动和智慧出行产业链,通过联合供应商构建本土产业价值链、人才链,推动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营造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立足自贸试验区,与相关合作伙伴密切合作,采取多种举措来培养和招聘年轻人才。”邵剑表示,随着大众学院的建立,德国“双元制”教育将被引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共同构建起未来汽车技术和移动商业人才培养体系。
外资企业的持续看好为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光告诉记者,今年前5个月,安徽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2.7亿美元,增长2.2倍,大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如今,自贸试验区投资便利度明显改善,已有德国大众、美国康宁等一批外资总部类、研发类重大项目落户合肥片区。
扬起知识产权麦浪
7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和特定区域复制推广24项改革事项。7月11日,记者在南京片区采访时,工作人员的脸上洋溢着喜色告诉我们:“涉及知识产权领域的经验,南京片区贡献了多项,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肯定!”
知识产权工作吹起的“麦浪”,正是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收获的沉甸甸的果实。在南京片区“我的麦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里,已经“长出”百亿级质押融资金额。
为解决科技中小型企业融资需求,“我的麦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推出“互联网+”知识产权质押模式,打造以企业知识产权和综合创新能力评价为核心的线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平台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银行,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最大特色是在大数据建模的基础上,用多维度的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代替了单线条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虽然质押物都是知识产权,但综合评价更加精准,银行的授信也更为顺畅。”平台总经理程霞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通过搭建平台载体,有效整合知识产权信息、知识产权大数据分析、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机构服务等功能,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全流程线上办理。搭建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评价模型,将知识产权大数据分析工具转化为金融机构辅助授信工具,进一步增强银行对科技型企业信用风险识别能力。截至目前,平台已与105家金融机构(分行级别)开展合作,形成定制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达67个,切实推动了企业“知产”变“资产”。
“我的麦田”只是南京片区知识产权工作一隅。南京片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京片区把开展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与运营,作为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的重要抓手,在全省首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模式,积极构建涵盖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等环节的知识产权“闭环”保护体系。
“我们打造‘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服务模式,推出以企业知识产权和综合创新能力评价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协助企业获得融资授信金额超过200亿元,质押项数5000多项,服务企业超万家。发行全国首单交易所‘特定信托’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全省首单‘专利通’知识产权ABS金融产品,为49家科技企业募集资金2.81亿元,盘活企业专利336项。推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资产数字化交易平台,60万件专利成功转化为数字资产,交易金额突破9亿元。推出专利导航助力产业创新协同联动新模式,通过实施企业运营类、产业规划类和区域评价类专利导航项目,以专利精准导航助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细数着一项项工作,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南京片区还将努力在该领域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制度创新成果,在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过程中贡献更多“南京经验”。
无独有偶。位于合肥片区的中科院合肥创新院通过变“政策补贴”为“股权投资”,自主选择对拟孵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创投资,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
依托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合肥片区还推动了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激励机制改革。在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时,新型研发机构将70%的股权奖励给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再拿出10%的股权奖励给技术管理人员组建的持股平台,进一步激发技术管理人员创新积极性。目前,合肥创新院已有20余名技术管理人进入了持股平台,孵化落地企业14家。
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院长吴仲城向记者介绍,合肥创新院积极探索实践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科创企业成长服务体系,构建了“技术孵化、技术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四位一体的“创新院模式”。截至目前,合肥创新院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350家、国家高企5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
吴仲城表示,未来,合肥创新院将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差异化探索和首创性改革,在自贸产业赋能体系当中,不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应用进程,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助推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苏皖大地,关于知识产权服务携手发展的篇章也已开启。在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工作机制的推动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集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协调联动机制日趋深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功能日渐强化。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