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催生了房地产大发展,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从1997年1.4亿平方米,发展到2019年的高峰22.7亿平方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全国房地产开发公司约372万人;物业管理公司约637万人;房地产中介服务约158万人;房产租赁约86万人;建筑施工3591万人;土木工程1195万人;建筑安装383万人;房地产及建筑其它约750万人;房地产就业人员总计达7072万人。
如果加上房地产上下游产业,如建材、化工、装修、电器等,房地产全产业链贡献GDP超30万亿,占全国总量26%;房地产增加值7.8万亿,对GDP的综合贡献率6.78%,是对GDP贡献最大的行业。
房地产增加值GDP供献表格
历年人口城市化率
上述数据表明,上世纪末顶层设计的住宅产业化,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化率是有很大的贡献,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高峰期贡献出了GDP的30%,以每年10%以上的增速带出了“中国速度”,把中国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带到了中央聚光灯下。房地产贡献的巨额土地款和税收,大大的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建设出了一个美丽的中国,这也是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想象到的变化,为何中国人一夜从原始社会跑进了现代社会?
目前房地产业目前出现开发商爆雷项目烂尾问题,要找出问题所在,不应该被妖魔化批斗。
内地的预售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自香港的预售楼花,主要解决早期开发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在制度设计上又有所不同。没有完全照搬,做了一些修改,可能考虑到银行是亲生,不能担负太大的风险,转了一部分风险给购房者。
在香港,开发企业申请预售时,开发企业必须确保有足够资金完工,并通过信托专户实现破产风险隔离,保障资金安全。内地预售许可时,25%的工程费用投入即可,其余由银行开发贷和销售收入补充,且资金账户不能实现破产隔离,实践中亦存在被查封情况。
预售资金与按揭贷款差异:香港购房者签订购房合约时支付等同楼价5%的订金(如有特别条款则额外支付),定金锁定在开发企业律师事务所的信托账户,直到项目完工确认交付后,开发企业才会收到款项。购房者在房屋完成建设并正式交付前才申请按揭贷款。内地预售资金包括定金、首付款及按揭贷款等,涵盖全部购房款。购房者在购房合同网签后申请按揭贷款,按揭贷款作为预售资金存入监管账户。预售资金由开发企业与监管银行、主管部门按监管协议内容监管,开发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按照协议约定的进度节点按比例取用。对比之下,内地购房者在房屋未交付前付出了全部楼款却承担了更大的期房烂尾风险。
内地购房者将定金、首付款及按揭贷款打入银行、房管局和开发商三方共同监管的一个银行帐户中,只有当楼盘建设进度达到协议约定的进度节点时,开发商方能按照约定分批从这个帐户中提取资金。预售资金监管运行机制有以下乱象:预售资在入账时,应入监管账户却未入其它未监管账户:在拨付环节,未按资金监管协议约定的进度节点超额提取。这2种情况都将导致期房后续工程建设支出不能得到保障,导致了监控账户资金失控,从而催生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做大杠杆的便利。
以某大、某园为例,在设计、开发报建、施工、资金等一切高周转指挥棒下,拿地后2到3个月取得施工证,便可向银行申请土地开发贷资金,拿地后3到5个月开始预售,开始收取房屋销售资金。开发贷资金和放在政府监控帐户的房屋预售资金,在各种原因(本文中的人祸——预售资金监管失控)影响下,远未达到放款条件又回到房地产开发商手里。开发商自然不会让钱躺在帐户上,老老实实等本项目的进度达到约定,再投向下一个项目,而是从商人的角度,如果判断买地再卖楼是有利润,自然会马上把钱投到下一个新项目。按照某园456打法,拿到地后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正,6个月资金再周转投入到新地块,杠杆于是无限放大。
在房地产价格上升期,即赚到了土地开发利润,更赚到了土地升值利润,公众看到的是房地产开发商高利润,各行各业都在转地产开发,央企中国建筑、中国电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总部甚至二级公司都投向地产怀抱,民企有格力地产、美的地产等,地方国企更多。但商人不是神,若判断错了,遇到外部环境变差引发楼价进入下跌周期时,土地开发利润由正变为负,未开发土地在贬值,双重爆击下引发杠杆高企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资金暴雷,导致产生大量项目烂尾。
顶层设计的预售制度虽然比香港预售楼花要简化和放宽,但并无大错。根本原因是已经被简化(阉割)的监控资金管理,也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一些地方和项目预售制度中的预售资金监管运行机制完全失控,从而催发和鼓励开发商高杠杆无序扩张经营并引发项目烂尾,购房者交齐了首付款并承担房屋贷款,却收不到楼,引发社会乱象,蒸发大量社会财富。
目前在解决爆雷房企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同时,要研究预售资金监管运行机制为何失控,堵上漏洞,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和刑事责任,惩前毖后,这样才能警醒后面为一已私利故意歪曲政策的和尚。
最牛“烂尾楼”:一块砖,一根桩都没有,只有斥资千万的大门
闲话一句,如果严格按照5000元的标准,又有上百万人的子女不能考公了,所以决心要大才可推进,才能自医。民营房地产开发商也不都是魔鬼,高周转是万科提出,资产重估是地产利润之王中海发起,只是一些民企又往深做到了极致。国企由政府背书,获取资金的成本要低一些,且在房地产新政下,没有像民企被严格限制只能还旧债、不能借新债从而先被抽断现金流,如果房地产资金政策不变,杠杆高的房企爆雷只是早晚而已,看央企远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