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明
随着资管新规落地以及一系列银行理财监管文件实施,银行理财的监管要求逐步拉平与公募基金行业的差距,可以说,银行理财正逐步公募基金化。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规模为25.34万亿元,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达96%,理财业务进入净值时代。
理财估值方法向公募基金靠拢
自2018年12月首批理财公司获批筹建,2019年5月建信理财率先正式开业以来,理财公司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23年9月中旬,已有31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且均已开业。预计未来将有50家左右的理财公司,中小银行将逐步淡出理财业务。
2021年8月,开放式理财产品全面采用市值法估值,估值方法向公募基金靠拢。2021年10月底,开放式(含定开式)理财市值法估值整改基本完成。自2022年初起,资管产品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摊余成本法的使用进一步受限。目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参照货币基金采用“摊余成本+影子定价”方法进行估值,开放式及定开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理财)采用市值法估值,封闭式理财产品在满足期限严格匹配且所投资产能够通过合同现金流测试,并以收取合同现金流为业务模式的可以摊余成本估值。随着估值方法向公募基金靠拢,理财已经进入真净值时代。
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常态化
市值法是指依照市场交易价格来计算的估值方法,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市场价格,如果产品所投资的资产市场价格上涨,则产品净值上升;反之下降。摊余成本法则是用债券买入价格进行理财估值,并将未来票息收益平均分摊到每一天计入理财产品净值,未能及时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一般而言,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净值波动很小,净值走势平稳;采用市值法估值的产品,净值波动相对较大。
开放式理财产品采用市值法估值,产品某一时期净值变化与该时期债市、股市等市场情况紧密相关,特别是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变动与债市走势密切相关。如2023年3月下半月,信用债收益率下行明显,债市行情火热,理财公司定开纯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达6.0%;2023年9月上半月信用债阶段性明显调整,理财公司定开纯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为-2.1%,较8月明显下降,净值出现一定的回撤。可以说,在理财真净值时代,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已经成为常态。
债券投资收益来自票息及资本利得两部分。市值法估值之下,开放式理财产品净值会及时反映资本利得的变化。但资本利得有时是正的,有时是负的。过往来看,中国债券收益率长期趋于下行,资本利得为正的时期长于为负的时期。总体而言,中长期来看,资本利得有望为理财净值带来正向贡献。
因而,对于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泰然处之,并可以通过拉长产品的持有时间,来降低净值波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存款利率下行如何理财
存款利率已经大幅下行,且未来可能进一步下降。2020年以来,LPR多次下调,息差压力倒逼商业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利率,国有大行三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最高利率从3.85%大幅下降至当前的2.6%;挂牌利率则从2.75%大幅降至当前的2.2%。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已经降至历史最低,展望未来,可能还将进一步走低。
存款作为保本金融产品,能够提供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大幅下降。为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居民财富管理不应局限于存款产品。考虑到老百姓的风险承受能力,固收类产品将长期是财富管理的基石。
居民理财应该平衡好流动性、收益率及安全性,结合自身流动性以及风险偏好,在固收类产品及股票类产品配置上做好平衡,风险偏好较低的可基本配置固收类产品,以获取较为稳定的投资收益。
在固收类产品配置方面,可以主要选择银行理财及固收类基金产品。在流动性要求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配置长期限的定开固收类理财产品。此外,长债基金亦是较好的选择。理财净值低波动、投资不踩雷、较高收益率是不可能三角,很难兼顾。理财产品过度追求净值的低波动,往往会牺牲收益率。净值不波动的理财产品,如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往往也较低。长期限定开固收类理财虽然净值存在一定的波动,但长期来看,可以预期的投资回报率会明显高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及持有期固收类理财产品。
长债基金亦为较好的选择。同等信用等级的债券,长期限的票息往往高于短期限的。在长期限债券可能走出长期慢牛行情的情况下,长期限债券的资本利得会显著高于短期限的。过往来看,长债基金虽然净值波动相对较大,但复合收益率往往明显高于短债基金。
(作者系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