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2023年8月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在前五大最活跃货币中,美元继续保持强势上涨,欧洲货币表现惨淡,欧元延续下跌趋势,成为最大输家,英镑支付份额环比7月小幅下跌,日元份额环比上月有所提升。
人民币的表现尤为亮眼,支付份额从swift有纪录以来第三次在全球支付占比中超过3%,并打破2015年记录再创新高。
美元地位仍然稳固
2023年8月,美元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最活跃货币位置,支付份额达到48.03%,环比大涨近1.6个百分点,表现非常强势,几乎占了全球货币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
尽管世界多国“去美元化”进程如火如荼地开展,新兴市场在贸易结算和外汇储备领域对美元的依赖呈下降趋势。
只不过瘦死骆驼比马大,更别说美国还没到日薄西山的时候,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底蕴深厚,军事力量强大,科技领先优势尚在,在全球范围内保持巨大影响力,绝大多数大宗商品采用美元计价,以上种种都为美元信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虽然不是名义上的“世界货币”,但美元已经具备一些“世界货币”的属性,为美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与此同时,美国正处于加息周期,美元利率快速提高,美元指数持续上涨,吸引全球资本回流,金融领域的美元交易频率和金额都在扩大,美元的支付占比提高并不让人意外。
欧元继续拉胯表现,英镑受“池鱼之殃”,日元占比缓慢提升
2023年8月,欧元国际支付份额仅为23.22%,英镑7.14%,虽然继续保持第二、第三大最活跃货币地位,但环比均有下降,尤其是欧元的份额一降再降,2021年还在38%左右徘徊,现在已经接近20%关口,完全找不到当年能与美元“掰腕子”的霸气。
全球各大货币支付份额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美元占比提升抢占的就是“千年老二”欧元的份额,美联储加息造就强势美元,又恰逢欧洲地缘冲突带来不稳定因素,欧洲经济不景气,欧元汇率大幅贬值,大量欧洲资本涌向美国避险,不管是实体产业转移还是金融资本避险,都让欧洲元气大伤,欧元支付占比暴跌。
同属欧洲的英国经济同样表现不佳,本就与欧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欧元区经济不景气,英国也很难独善其身。今年7月份,英国GDP增速环比下降0.5%,萎缩速度达到2022年12月以来的最快,这样的英镑显然不能让人放心。
日元贬值是个老生常谈的事情,日元是今年全球前十大货币中表现最差的一个,年初到现在,美元对日元涨幅已经达到13%,尽管日元贬值能够推动通胀上升,有利于出口,但是进口成本上升,国债压力巨大,压缩了日元在国际支付市场的份额。
人民币份额连续7个月上涨,占比打破历史记录
美元一枝独秀,其他发达经济体货币底蕴仍在,2023年8月,全球前五大最活跃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占据四席,人民币继续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升至3.47%,环比7月上涨0.4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保持在3%以上。
在此之前,2023年1~7月的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分别是1.91%、2.19%、2.26%、2.29%、2.54%、2.77%、3.06%。今年以来,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已经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态势。
同时,这也是人民币有纪录以来第三次在全球支付占比中超过3%,3.47%的占比也打破了去年1月份创下的3.2%历史记录。
近些年,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喜人,跨境贸易结算在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CIPS)的强力支撑下越来越便利,众多新兴国家的当地银行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结算越来越受欢迎。
截至2023年9月底,CIPS系统共有参与者1478家,其中直接参与者101家,间接参与者1377家。
间接参与者中,亚洲1018家(境内564家),欧洲240家,非洲50家,北美洲30家,大洋洲22家,南美洲17家,分布于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业务覆盖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的43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
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以来经济快速回暖,增速位居世界各国前列,除了对美元小幅贬值外,对其他一篮子非美货币均有升值,汇率非常坚挺,避险属性大大提升。
再加上,中国持续对外高水平开放,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市场国家储备人民币的意愿水涨船高,吸引海外企业在贸易场景中更多使用人民币,中国企业也更有底气与海外企业协议使用人民币结算。
虽然人民币支付占比连涨7个月,创下新的记录,但3.47%的的份额还是偏低,与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地位不相匹配。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CIPS的持续发力,货币互换协议规模逐年扩大以及本币结算贸易越来越多被新兴市场国家采用,相当大一部分数据是swift统计不到的,占比数据更多的意义在于参考。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人民币国际化起步虽晚,但前景广阔,提升空间很大,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人民币国际化的路也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