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探店“种草”,也要及时“除虫” | 人民锐见
如今,当网上“种草”成为一种消费常态,与之相关的餐饮探店业务也蓬勃发展。社交媒体时代,曾经面向全体大众的集中餐饮广告投放,可以通过美食博主、探店达人,精准投向特定消费群体。理想中,探店“种草”既能帮消费者找到美食,也能为商家匹配稳定客源,还能丰富媒体平台内容,可谓多赢。可现实中,探店种的“草”却偶受“虫害”干扰。毋庸讳言,从探店到“种草”再到“拔草”,已经成为一种成熟商业模式,本身无可厚非。然而有网友发现,个别探店博主面对同一家餐厅,收取费用前后却是完全两副面孔。收费前阴阳贬损、疯狂吐槽,收费后却忽然改口、大呼“妈妈的味道”。变脸之快,令人咋舌。一些商家与博主暗通款曲,推出的探店套餐货不对板,或是玩弄名词、以次充好;或是缺斤短两,在分量上耍花招。品美食却吃出暗亏,让前来“拔草”的食客叫苦不迭。还有一些平台管理跟不上,为劣质信息开绿灯,给不良流量留市场,既纵容了乱象,也伤害了自己的商誉。给探店“种草”除虫,要扎紧制度的篱笆。今年5月开始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6月,某达人的探店视频未标明“广告”被湖北黄石监管部门发现,并处以1万元罚款,成为全国首起达人探店违法违规被处罚的案例。从执法层面看,对探店“种草”的除虫行动已然开始,严格管理、有序发展将是未来大趋势。图源网络
不让“种草”生虫,博主也要有职业自觉。探店本质上是在公共空间发表意见。从道德层面看,发布人都应抱持踏实、严谨的态度,尽最大可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在法律意义上,探店博主也有义务对商家的资质、产品质量进行甄别,并对自己提供的信息承担责任。如果在知情的情况下,发布虚假信息损害消费者权益,恐怕难逃法律的惩戒。
种益草、拔害草,各方需形成合力。面对各类达人探店,餐饮商家、商业平台应同步成长、有所作为。在做好餐饮主业的前提下,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营销,是餐饮从业者都要回答的课题。对平台而言,关乎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探店视频绝非小事,在算法上下功夫、在管理上见行动,接受公众监督,提升内容质量,才能赢得用户口碑,行稳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