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头条说#
“在理直气壮、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鲜明导向就是要突出做强做专,绝不盲目求大。”这是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在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专题推进会上说的一番话。
客观地讲,这些话都说得很对,要求也非常明确,关键是,要做到掷地有声,要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真正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企业应当向哪些方面努力呢?其落脚点应当放在如何把企业做优上,而不只是做大做强。做大不难、做强容易,做优不易。国资委提出把企业做专,一定程度上,也有做优的含义。但是,对这个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十分明确。
把国企做优,就要通过改革,让国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这就要求,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让企业全面走向市场。目前,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尤其是监管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眼中,国企仍然是政府的附属,仍然把国企当作亲生儿子对待,动辄给企业下达这样那样的指标、要求企业如何按照行政意志去做,尤其是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没有依据企业的需要选拔,而是按照政府的意志、甚至是个别人的喜好安排,自然,就会让许多在行政机关啥事也做不成、啥能力也没有、只懂得搞关系的官员进入到企业高管行列。结果,这些只会动嘴、不会动手,只会玩人、不会做事,只会挑事、不会成事的官员到了企业。
要么是瞎折腾,要么是贪腐,要么是碌碌无为,把一些原本还不错的企业,搞得一团糟,然后再回到机关继续当他们的官,既拿了企业的钱,也没有丢掉铁饭碗。如此管理,自然无法把企业搞好。因此,必须理顺政企关系,让企业更像企业,让企业真正回归市场。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能否打破这样的格局,尤其是地方国企,绝对不能让官员在企业与机关间自由出没,把所有的好处都让少数人享受。必须知道,这种现象可能比一般的贪腐还要严重,产生的负面作用与影响还要大。各级巡视巡查巡察能否把官员在企业的表现一并考核,如果啥事也没做成,就要退还在企业拿的年薪,并对选派他们的官员进行问责。
把国企做优,就要通过改革,让国企占用多少资源就要做出多少贡献,且只能多,不能少。国企占用的资源肯定比其他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民企多,而且多不少。但是,有些国企,所做的贡献,未必比民企大,这是目前最现实,也是最矛盾的问题。特别是资源型、垄断型国企,占用的资源与做出的贡献还不是十分匹配。地方国企可能占用的资源没有垄断国企多,但是,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的帮助等,也比民企多很多。譬如贷款的协调、资金的调度等,国企还是比民企有很大的优势和政策倾斜度。这就要求,国企不能只会占用资源,更要会做贡献,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要在困难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否则,就不要占用这些资源,就要退出资源优先的行列。国企做得如何,必须与贡献大小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国企才会越做越优。
要国企做优,就要通过改革,让国企到科技最前沿去攻坚克难,多承担责任,而不要把难事留给民企。华为为什么会被美国政府打压,为什么美国政府的打压会让华为遭受严重压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华为有点单打独斗的感觉,这些年来,占用了大量资源的国企,没有能够像华为一样,在科技前沿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力,而是把资源大量用于盲目扩张、负债扩张、到处圈地、与民企争利等方面了。如果能够像华为一样,把力量用于科技攻关、项目攻坚、难关攻克方面,华为就不会势单力薄,就能给予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反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企如何展示担当,如何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攻克科技难关方面,如何真正把企业做优,就成了非常紧迫的问题。对国企来说,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必须能够在高科技领域展示自己的风采,体现自己的实力,呈现自己的能力。
把国企做优,就要把眼光放到国际市场,把思维放到未来。现在的国企,更多的还是在国内市场展示其强大,到了国际市场,竞争力仍然不是很强。特别在竞争性领域,譬如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的,主要还是民企和合资企业,国企的自主品牌,还是比不上民企。能够走到国际市场展示竞争力的,还是“老三样”——高铁、核电和特高压,其他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或者存在明显差距。这对国企来说,是应当好好反思自己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国企何时能到国际市场竞争,何时才敢于去竞争,到了需要做出回答的时候了。国企改革,能否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如在薪酬考核方面,向真正有竞争力、有科技实力的企业和人才倾斜,让他们的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