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共青城市:让城市和青年同频共振
来源:【中国城市报】
江西省共青城市共青科教城一角。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鄱阳湖畔,丰收在望。共青城,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是展现江西澎湃活力的重要窗口。
逐“新”、追“高”、创“优”,是这座城市的特质。近三年,共青城市以36.5%的GDP累计增速和以30.2%的财政年均增速,领跑九江市各县(市、区),居江西省前列;三年新增市场主体4万多家,连续3年获评江西省营商环境评价前10,连续3年获评江西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先进县(市)……一个个亮眼数字和荣誉,彰显出共青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逐“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98名上海志愿青年在这里垦荒创业,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如今,这座城市继续以青春之名,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创新创业是共青城市的天然基因。从人烟稀少到年轻都市,这里从不缺少“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从来不缺“一往无前,构筑‘双创热土’”的执着追求。
“高站位谋篇,把科技创新放在驱动高质量发展全局中思考”。在这一思路引领下,共青城市紧紧结合自身的工业基础优势、技术人才聚集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创新制胜未来,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形成了一以贯之的“1+3+3”(“1”指首位服装产业,两个“3”分别指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未来产业的低空经济、低碳经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路线图,跑出新时代奋进的加速度。
坚持模式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闯出“研究院+产业园”模式。实质就是,通过“1+N”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其中,“1”是研究院,“N”是研究院孵化的多个产业项目。“前院”孵化项目,“后园”转化成果,研究院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实现深度融合,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技术研究院及泛半导体装备产业园就是“典型代表”,已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5家,吸引产业链关联企业4家。
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构建起业内一流的科研创新平台、技术转化平台和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产业集聚的“强磁场”。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共青分院、武汉纺织大学共青城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打造人才集聚、技术攻关、科研孵化、成果转换、企业加速的“研究院+产业园”模式,将智力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助推产业发展的动力,推动共青城拥有500多家企业的传统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低空数字经济应用技术研究院面向水利、交通等行业,打造系列无人机组网遥感典型应用解决方案,产品实现订单化预售。中科院无人机组网遥感研究院,引进了翱翔星云等企业,未来3至5年将培育2家上市公司,建成2至3个百亿元产业园。
创新因子也在资本赋能、数实融合的发展新路上不断涌现。基金小镇、跨境电商、电商城、人力资源等业态,正成为该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金钥匙,形成一镇多园的“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经济发展格局,今年核心产业营收预订达到120亿元。正是看中了共青城新经济新业态井喷式发展等优势,佛山众陶联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直接把众陶联工业互联网平台落户共青城市,2022年实现供应链交易额19.34亿元,税收2.08亿元。“腾讯”云上“跨境生态园”“科大讯飞”“中航通飞”等一大批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纷纷落户。
向低空要出路。为抢抓低空经济产业风口,共青城市建立了全省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计划投入30亿元,打造百亿元级产业园,旨在建设成全国一流的低空经济产业园。
今年以来,共青城市逐“新”步伐不停歇,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带动科研成果集中转化。目前,该市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总数位列九江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00家,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
追“高”
共青城市拥有大中专院校17所,是江西省青年人口占比最高的县级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22万人口,平均年龄仅30岁,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一半以上。
走进位于共青城市南湖新城的共青科教城,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青春朝气扑面而来,城内学校、医院、派出所、商业设施一应俱全,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和教职人员学习生活需要。
“早在2016年和2017年,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等高校就进驻了。”南湖新城党工委书记查小兰表示,今年9月,南昌工学院和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也迎来了首批新生。
随着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越来越多人才涌入共青城。位于科教城旁的共青城人力资源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免费提供2万平方米场地,鼓励高校创新创业团队、科研机构等入驻,累计吸引5000余名大学生来此创新创业和项目孵化。
正是有了高素质青年的存在和参与,让共青城市无时无刻不处于青春活力状态。近3年,该市陆续建成3000套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以优质的公共服务保障青年吃、住、学、医等需求;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机制,按照专业对口等办法,连续4年选拔大学生进机关实践锻炼,有25%的大学实习生留在了实习单位工作。“住的是免费的人才公寓,一起工作的都是年龄相近的青年。更为关键的是,在这里不必纠结编制,单位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家在安徽省安庆市的孙欣,两年前硕士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共青城人才发展集团。像她这样的硕士人才,共青城人才发展集团今年一次性招了5名。
近年来,青年优先发展示范区、青年建功城市示范区、青年宜业宜居示范区等正成为该市发展方式的新热词。这是该市不断完善青年政策体系、营造青年文化氛围、强化青年社会保障,全面建设“青年心中向往的城市”的斐然成绩。
“让每一名来到共青城的青年人,爱上这座城市,成长创业更有为,生存生活更有品质,成为城市发展的最佳拍档。”在共青城市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暨青年发展政策发布会上,共青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太平表示,实现青年和城市双向奔赴、同频共振就是该市的奋斗目标。
创“优”
发展的背后是项目,项目的背后是环境,环境的背后是作风。
这一点,共青城智能家电项目负责人张立宏深表认同,他对共青城的一流营商环境、暖心的服务感触很多:“我们的项目2022年9月15日正式签约,从开工到投产,就100天时间,这与共青城市提供的优质暖心服务分不开。”
早在安商之初,共青城就放出利好政策——提供标准化厂房,让客商“拎包入住”。相关部门闻令而动、紧密配合,顺利完成项目注册、环评、安评、能评等工作。聊起项目建设过程,共青城负责该项目建设的淦思文总说自己最不“斯文”。为了项目如期投产,他带领500多名工人,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硬是在三个月时间内完成了6.7万平方米厂房、6000平方米研发中心、6000平方米食堂宿舍建设。目前,该企业日生产能力达到4000套/天,订单源源不断。
梳理项目落户时间线,不难发现“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的硬作风已成为共青城市干部工作的常态。而这些常态的背后是该市大力开展“进万家门、排千企忧、解百姓难”作风建设大提升活动。目前,全市60多个部门的200多名帮扶干部与企业结对子,帮助解决用工、融资、办证等一系列问题。今年以来,帮扶干部累计联系走访企业1280余次,收集整理企业诉求625个,帮助解决问题579个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政府部门用心用情做好“五星级服务”,经营主体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茁壮成长,稳稳托起生机盎然的未来。2022年,共青城市新增经营主体1.2万家,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发展新格局。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本文来自【中国城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