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访谈刚刚结束,中创集团总裁郑贵辉收拾行装匆匆赶往清远,出席广佛(佛冈)产业园重点项目集中投产暨亮灯仪式,临别前,他的言语中洋溢着对又一座制造业空间落地生根的骄傲。
是什么样的一场访谈,让一位企业总裁面对记者镜头,畅谈近两个小时不知疲倦?
这次谈话中,“制造业”是个高频词。今年以来,“制造业当家”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拼经济的主旋律,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制造业当家”被确定为一把手工程;6月份,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开发布《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持续巩固和强化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
而服务制造业也正是中创集团的主业。走近中创,首先被它响亮的名字吸引,中创集团的“中”,既是“中国”,更直接指代“中大”。2011年,这家公司从中山大学孕育而生,经十余年的开拓发展,如今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专注于产业投资、产业孵化、产业运营、产业研究、产业教育。
正如一位工作人员所讲,公司绝大部分员工都在各地园区内办公,这座点缀在广州珠江新城闹市区的企业总部,其价值彰显在远端,在广州南沙、珠海、佛山、中山、江门、清远等地的一座座产业空间之中。
那么,这位具有二十多年产业投资与企业管理经验的公司总裁如何看待制造业?实践中有怎样的切身体会?对产业良性健康发展又有什么样的见解?
9月26日,中创集团郑贵辉接受了南都、N视频专访:
中创集团总裁郑贵辉接受南都、N视频专访。
如何看待“制造业当家”?
谈制造业地位
衣食住行皆需制造业支撑
郑贵辉:“制造业当家”实际上是围绕衣食住行这四个维度,而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刚需。衣食住行需要制造业作为支撑,尤其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制造业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
当然,我们提先进制造、新兴产业制造,又跟这个“制造业当家”不一样。制造业分多个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但并不是说越先进的越好,我们百分之七八十的需求可能都是来自一些基础的、传统的制造业,百分之二三十的需求是先进制造业的,但无论如何,制造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南都:今年6月1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俗称制造业当家22条),是全省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工作的总“路线图”,22条的推出将给制造业企业带来哪些机遇?将释放哪些红利?
郑贵辉:能够让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家不再迷茫。坦率讲,有一段时间,我们制造业企业家是有些迷茫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房地产经济发展起来的时候。一旦我们迷茫,投资就会犹豫,不利于未来需求的发展。今天重提这个口号,让我们重新知道制造业的重要性,让制造业企业家的心里更加踏实,我认为这种信心非常重要。
谈营商环境优化
新旧政策不能“打架”
南都: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企业家的视角,在政策层面,政府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完善?
郑贵辉: 这几年国家出了很多政策来支持制造业发展,但某些时候,政策跟政策之间会存在一些“打架”的情况,比如有些新政策和旧政策相比,站位和维度不一样,会让企业家一时难以适应。所以,我们希望政府在出台新政策之时可以有个比对,比如具体说明新的政策加了某一条款,对企业、行业有哪些影响、意味着什么。
除此之外,也希望政府能够主动去清理一些过时陈旧的政策,某些政策出台有一定时代背景,放在当下就不适应经济发展,偶尔大家碰到这个问题就很头疼,还要不断去协调处理,有些旧条款的存在甚至直接影响行业的积极性。当然,有些时候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到地方执行起来却可能产生差异,有一种情况相似却待遇不同的感觉,不同地方的企业家一比对就会产生委屈。
现在很多政策效果不佳,(是因为)政策和政策之间,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在“打架”,比如各个地方所出的优惠扶持政策,政策出台之后,审查方可能又会有一套全新的执行标准,政策的执行性就会打折扣,对基层企业的推动效果也就不会太明显。
南都:作为企业家,大家会如何应对?
郑贵辉:我认为,一批新兴的企业是想好好做事,是真的有梦想、有追求的,他们投身于生命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和政府一同逐步改善发展问题。
所以,面对问题,我们会更从自身找原因,不断做内部的工作,重构体系、做流程的再造,尽可能提升我们的效率。我们相信一旦活力被释放,企业界的力量就会迅速爆发。
如何看待民营经济发展?
谈科技创新
需与产业规模结合 中国将实现“弯道超车“
南都:从宏观上来说,中国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科技创新环境怎么样?
郑贵辉:近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我认为,中国的创新力、科技力已经获得了很大的突破,现在恰恰正是做产业布局、产业研发的最重要时刻。我坚定地相信,中国在一两年后,会出现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泉涌的场景。
最显而易见的,是最近一次科技创新的突破大大提升了企业家的信心,也将带来整个产业链、整个产业生态的突破,也许大家还没直观感受到,但我相信,潜移默化之后,科创突破在未来能够变为价值的创造,变为税收、GDP、就业等等。
必须要认识到,真正能够围绕衣食住行做出强大创新力量一定是在企业。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够实现与产业规模的配合,帮助企业获得效益、效率的双提升。我预测,中国必将重回代表未来的世界工厂,当供给侧改革达到一个新的维度,中国必将实现弯道超车。
我们能感受到,中国这几年的内外环境比较艰难,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企业家也做了很多工作,虽然可能努力的方向不一样,但已经慢慢地建构出一套生态,不断垒高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度,成为了“喜马拉雅”,蹦出几个“珠穆朗玛”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慢慢地大家开始发现了,自己已经身处高地,即便这个信心传导到全社会还需要时间。
未来的企业家,需要智慧、勇气和梦想;未来的官员也要敢于决定,敢于担当。我相信三五年后整个中国的产业会迅速扩大规模,中小型企业成长起来。当然,这批企业的成长绝对离不开产业平台和产业生态支撑,所以我们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谈民营企业发展
坚持长期主义,市场与政府规划相结合
郑贵辉:我认为,政府、企业家都要实实在在地践行“长期主义”。对于地方的产业结构,必须要沉下心来,很认真去做,目标放在做 5年、10 年、20 年能做成的事情,而不是一件明天想做立马就能见到效果的事。
一旦着眼“长期主义”,产业布局和发展脉络就必须要梳理出来。坦白来讲,当下有些地方政府想要发展的产业太多了,林林总总罗列出七八个来,而未来产业一定不是孤立的企业传承,要考虑产业协同,整个产业链和集群化的问题。如果地方财力不是太大,就可以专注发展一个或者两个产业,如果大家都遍地开花,这将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地方和地方之间、区域跟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我的见解是,要让市场来决定产业集群的分布,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做产业。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我国很多细分行业里,20年前已经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但是那时候不是政府有意识地构建,是通过市场“无形的手”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特殊性,回归当下语境,我认为可以把“市场”和“规划”这两者结合起来,如果这两者背离开来,创新协同成本很高,人才聚集成本同样很高,尤其是对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等这种面向未来的产业而言。
谈招商引资
门槛不应是“死规定”,要不唯“销售收入”衡量企业
南都:招商引资是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请你给政府出出主意,招商引资如何做更加有效?
郑贵辉:我有一个观点,某些招商引资门槛不应该是“死规定”,而应该 “量体裁衣”。据我的观察,很多新兴企业的创立者是科学家、追梦者,它们“一边走路一边诞生”,在初创期都比较弱小。而大多数政府在招商引资之时,对于税收、产值和规模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这实际上就把这些优质的初创企业给拒之门外,我倒建议招商之时秉持更大的容错性,允许这类企业慢慢成长。
其实,每个企业的发展速度都不一样,我们只需要在做产业体系的时候大致规划。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当初在广州南沙做产业空间载体时,引入很多企业,当时并没有规定销售收入,到现在就慢慢发展起来了。生命健康企业的实际估值往往会比它的销售收入高很多,我们不能拿传统企业的标准来衡量未来的企业。
位于江门新会的中大创新谷。中创集团供图
南都:中创集团也在打造广东医谷、广东材料谷、中大创新谷等产业平台,提供产业投资、产业孵化等服务,贵司如何招商引资?
郑贵辉:得益于我们源于高校又不受太多的体制限制,所以更能理解科学家,我们会主动去拜访各类型科学家,形成长期的互动关系。其实,在我们的广东医谷里,85%以上的创业者都有海外背景,基本上都是海外的博士科学家创业。他们为什么回来?是因为中国有产业规模,他们的成果在中国做转化,产业化的效益最高,抓住了这一点,我们便针对性地引进大量国外科学家,每年都去美国、澳洲、英国、德国等地方做产业交流。慢慢地,我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国外一些大学都知道我们,国外学者回国内创业,几乎首选就是我们,大多数也会落子于我们,所以整个生态的构建是比较好的。
如何做好产业空间建设?
谈科技创新转化
研究成果最终必须进入产业体系
南都:为什么产业空间运营是需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郑贵辉:现实中,很多的创业者、科学家只懂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如果他们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还需要涉及其他太多的东西,所以必须要进入一个产业体系才能够完成产业化,而我们所建立的立体式的、多维度的产业生态就是要帮他们去解决企业管理的问题。
刚才讲到,中国人口多,产业规模大,这促使整个产业迭代的速度会很快。最近,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也是因为依托优质产业空间大量引进了国外科学家,形成了产业协同创新的高地,有一些领域还反超欧美,很了不起。我相信,一旦进入产业化的阶段,中国一定快过欧美国家。
谈产业空间建设
企业需要的是服务和生态
南都:当下各地都在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园,优质的产业空间需要什么?
郑贵辉:产业园做生产性资料构建的时候,也必须要做服务性的构建。现在,有些地方建设的产业园区,虽然有硬件但软件较弱,有些给出免租三年的优惠,但免租哪里来服务设施的投入呢?实际上可能还会产生恶性竞争。
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系统性的东西很重要,要考虑硬软结合,这样才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生生不息,促进产业生态化和体系化。从一个例子来讲,高端人才的工作、生活需要优质的产业园区提供具有国际化标准的生活场景,比如专业的生物医药的图书馆、生物医药保税仓等等。
位于清远佛冈的广东材料谷·佛冈产业园。中创集团供图
我认为,把产业园归类为产业地产其实是错误的。做产业园实际上是做产业生态综合体,而这在中国是极其缺乏的。如果只是盲目地造空间必然会导致过剩,目前甚至已经过剩。
谈人才引进
企业和政府联动才能优化配置
郑贵辉:对于企业、产业园和地方产业发展而言,人才的引进无疑十分关键。我们可以看到,深圳就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人才体系,人才浓度高,质量高,伴随与此的就是一套成熟的产业生态体系。
以周边城市佛山的发展为例,其制造业家底十分雄厚,现在地理和交通上已经实现了广佛同城,但这个同城还要扩展到人才同城。从现实来讲,佛山自身高校资源较少,满足不了本土大量优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所以要将广州高校的资源引到佛山来,打造一个人才吸引体系。
当然,人才吸引光靠政府可不行,这个体系需要佛山有为的企业参与构建,与政府形成协同。说到底,未来的产业在哪里,未来的人才就会奔赴过去,比如我自己,从中大毕业后到佛山工作,就是受优质企业的吸引。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李平 何惠文
编辑统筹:周全
采写:南都记者孙振凌 丁韫媛 实习生 邓心沂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