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觉珵 单劼】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7至18日在北京举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马拉佩是出席本届高峰论坛的外国领导人之一。巴新等太平洋岛国位于“一带一路”倡议南向延伸地带,中国和包括巴新在内的10个建交岛国均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相关合作中的重点议题。
2022年4月,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在中国山东省聊城市正式启用。该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德正日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太平洋岛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特殊处境和关切,致力于帮助岛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来自多个太平洋岛国的人士均认为,中国援助对岛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作为在气候治理领域负责任的大国,特别是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和行动,为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了希望,提振了信心。” 陈德正说,中国致力于从不同层面以各种方式开展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提高其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例如,中国2018年支持瓦努阿图建设中国-瓦努阿图海洋联合观测站,持续开展海洋观测、防灾减灾领域合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中瓦两国海洋领域合作,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协同瓦努阿图气象和地质灾害局(VMGD)、基础建设部(PWD)共同策划开展中瓦联合观测站二期气象站建设,目前已完成气象站建设方案设计,正逐步推进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陈德正介绍称,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依托国家海洋预警报业务平台,实时跟踪分析全球海底地震和海啸监测数据,提供海洋灾害预警报服务。2023年,中心为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海域、汤加群岛海域、斐济群岛以南海域、新喀里多尼亚海域、新几内亚海域发布了海啸信息,为太平洋岛国防护海洋灾害提供了帮助。
陈德正所在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也是中国与岛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一个例证,该中心由中方倡导并建立,是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第一个多边合作平台,旨在为岛国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做出更大贡献,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
陈德正说,中心成立以来,举办了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高端对话会、第五届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第四届大洋洲研究高层论坛、第一届小岛屿国家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和第二届小岛屿国家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等5次高层次学术会议,举办了两次面向太平洋岛国气候官员学者技术人员的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班,与南太平洋大学、萨摩亚国立大学等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和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大气环境分析与源解析实验室和气象站,开展了面向太平洋岛国的小型气候援助项目。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面前极其脆弱。在全球变暖幅度处于1.5摄氏度到2摄氏度之间的情形下,气温每升高一度都会增加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遭遇热带气旋的风险。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在马拉佩、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基里巴斯议长里特等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访问中国期间,气候变化合作均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近期曾赴斐济参加第二届小岛屿国家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的陈德正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太平洋岛国地区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其生存权和发展权。
陈德正说,在与萨摩亚、汤加、斐济、基里巴斯等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交流后,发现气候变化引致的高温、洪水、干旱、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导致岛国民众居住地受损、收入减少、生计丧失,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受访者均认为全球变暖效应明显,并认为过去五年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增强。
陈德正同时表示,上述受访者都认为中国的援助对岛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帮助作用。关于未来应予加强的援助领域,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职业培训、减灾物资、海岸带规划和管理,超过1/3受访者认为应加强学位教育、科研设施、科研项目、财政援助、基础设施和技术转让。
陈德正说,下一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应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完善岛国灾害防护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7月,中国同所罗门群岛签署的《关于建立新时代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再次强调加强“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对接,拓展包括应对自然灾害在内的基础设施务实合作。
陈德正认为,中国与岛国应探索加强岛国基础设施的灾害防护能力,开展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规划和建设,如防护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防波堤、监测站,抵御干旱缺水的蓄水设施以及提高建筑的防护标准十分必要。此外,中方在光伏发电、潮汐、波浪能发电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和运营经验,可以进一步协助岛国调查太阳能、风能、海洋能赋存条件,结合岛国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新能源建设援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