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星耀两龙灯光夜市”聚拢周边烟火气,两龙南街的夜亮了起来。
要有多彩美食但不要垃圾遍地,要有热闹场景但不要噪音扰民,要有烟火气但不要油烟烦人……
从车尾箱集市到夜游营地,从围炉煮茶到灯光夜市,从步行街到特色商圈……广州的夜市和夜景一样美丽。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最大限度释放消费潜力和活力,助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今年8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关于培育羊城夜市先行区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夜间消费载体、夜间经营监管、夜间活动组织、夜间配套支撑四方面,提出18条促进广州夜间消费具体措施,擦亮“羊城夜市(Young城Yeah市)”城市夜间消费品牌。
《若干措施》发布后,广州各区纷纷发力,多措并举点亮“夜经济”。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各区纷纷依托本土特色创建夜间消费场景,在中心城区往往呈现更多时尚潮玩元素,引领新潮流,而在周边几个区内则展现出更多传统文化和乡土气息。更重要的是,“羊城夜市”逐渐擦掉“老土”“扰民”“乱摆卖”“不卫生”等负面标签,以有规矩、有秩序、有温度、有特色的面貌出现在市民眼前。
■花都区两龙南街完成华丽变身,从脏乱差变成净靓美,再现美丽墟镇。
现在的灯光夜市长啥样?
花都两龙夜市:成精品旅游线路一环
过去,每月逢“四九”墟日,天刚蒙蒙亮,花都区两龙墟周边居民就纷纷来此逛街购物。两龙南街、龙华街和富华路等花山市场周边街道上摆满了各种水果蔬菜、家禽牲畜、水产干货、生活日化等,吆喝叫卖、问价交谈、鸡鸭鹅叫的声音唤醒一个热气腾腾的早晨。
如今,两龙墟的热闹延续至夜晚。每当暮色降临,两龙南街的灯光亮起,摊主们开始在固定的帐篷下摆起货物,烧烤、水果、奶茶、衣物等分区。下班的打工人、放学的学生、遛娃的家长纷纷来“趁墟”,比肩继踵中仍秩序井然,每一个夜晚精彩有趣。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两龙墟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已有150岁“高寿”,一直是周边群众浓厚乡愁的寄托和活动消费的中心。街坊离不开两龙墟,但两龙墟也一直存在噪音扰民、垃圾堆放、排水堵塞、乱摆乱卖等老大难问题。
2023年4月以来,花都区花山镇投入630万元、历时两个月对两龙南街进行升级改造。
从百年墟市到“星耀两龙”灯光夜市,花山镇以除旧布新的思维重新布局,将墟市与夜市的位置重新规划,与广州花都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政府约束+市场运营”发展模式,使其“夜间运营、白天保护”,让群众白天感受到宁静、舒适,晚上体验到热闹、繁华。
两龙南街升级改造在修复坑洼路面、新建大理石人行道、修葺路边灌木、完善设施配套、建立应急通道和优化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对各摊位、遮雨棚等设施进行了统一设计、制作和配置,实现了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将灯光系统升级为“花灯初上”“逐光而上”“互动投影”“口袋公园”四个篇章,并融入墟日元素及家乡俚语,让群众举手投足间感受到美轮美奂、火树银花的花山文化氛围;在墟市内选择两龙夜市经营范围时,避开居民区,定位商铺较多的两龙南街,并科学划分服饰、日用品、集中休闲、烧烤、小炒和卤味等功能区,解决了以往噪音、垃圾扰民等问题。
夜市设置了260个摊位,有曾在原处摆水果摊21年的阿姨、有支起汉堡摊的外国小贩、有来自湖南等地的小吃摊主、有从广州市白云区和从化区等处赶来的连锁店主……一方面提振村子经济,带动村民就业,另一方面打响了夜市品牌,吸引更多商家入驻。
如今的两龙南街,百年墟日文化与时尚新潮元素相结合,在龙柱、微雕塑、小公园等装饰风格中体现本土文化,香气扑鼻的特色美食、丰富多彩的各类表演、琳琅满目的服装服饰、种类齐全的生活用品、充满俚语的灯光矩阵……美食诱人、环境迷人、文化沁人,现已形成集“食、游、购、娱、体、展、演”等于一体的多元夜间消费聚集区和新晋“网红打卡地”,与花山小镇、香草世界、红四师历史展陈汇聚成花山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消费者纷至沓来。
在花山镇生活近十年的广州市人大代表刘少华表示,夜市能让更多宅在家里的年轻人愿意出来看一看、逛一逛,带上三五好友尝尝特色美食、拍拍氛围照片等,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益,但如果夜市缺乏特色也难以持久。刘少华认为像两龙夜市这样形成规模、富有特色,且管理有效、不扰民,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夜市。
■夜市吸引不少学生和遛娃的家长,管理单位更加重视安全卫生。
精品夜市有哪些?
多区积极“入市” 提升硬件打造软件
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市内多个夜市,发现它们与花都区的两龙夜市一样,已经从过去的墟市脱胎换骨,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承载着全新的功能。
此前,广东省商务厅公布了第四批广东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名单,广州江南文商旅融合圈和广州融创文旅城商圈入选。海珠区致力于打造江南西后街经济特色消费场景,同时鼓励小微企业利用内街背巷创办时尚、潮流网红门店,目前已发展成为海珠特色消费地带,成为小微型企业品牌和年轻人创业的“孵化器”。全力做实做强地标消费、生态消费、展会消费、时尚消费、数据消费,持续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和海珠名优产品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营造夜间消费氛围,持续发挥夜间消费著名地标带动作用。
花都区融创文旅城则不断推动融创秀场、酒吧街、多维影院等夜间消费新业态建设,开发智慧商业管理系统,丰富夜间商文旅体验,树立城市夜间经济地标。据了解,花都区于9月印发了《花都区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进一步建设完成超级city walk计划、超级IP快闪计划、超级巴士计划、超级浪漫计划、超级车尾箱计划、超级本土计划等“六大超级IP计划”,擦亮“花都YES”夜间消费节品牌。
此外,新快报记者从荔湾区了解到,今年以来,荔湾区围绕商务部关于“2023消费提振年”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充分运用美食文旅、羊城夜市等主题,营造“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特色,全年不打烊”的消费氛围,擦亮“夜西关”消费品牌。据了解,荔湾区注重完善配套,点亮夜间“新环境”。荔湾区对沙面岛开展多项精细化改造,开敞通江廊道、营造公共空间、提升夜景灯光照明、整治堤岸景观、优化道路及步行环境,节假日及夜间人流大幅增长。以“绣花”功夫对上下九步行街建筑立面、道路设施、灯光亮化、智能标识、景观绿化及公共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永庆坊、文化公园举办中秋主题灯会,吸引众多市民游玩消费。
番禺区成功打造了广州首条限时步行街,这条限时步行街位于万博四海城的“表心道”。“表心道”于每周六、周日的11:00-22:00作为限时步行街营业开放,街区内布满霓虹灯饰、集装箱打卡点等互动元素,现代西洋乐器的浪漫音符,打造豪华视听盛宴。每周更有不同主题活动,在同一个地方演绎不同的故事,成为广州展示餐饮文化和时尚消费的前沿阵地,街区紧抓年轻人消费需求和特点,融合运动、娱乐、休闲、消费等多功能,打造多元化夜间消费场景,始终保持着火爆的人气。
夜市要经过怎样的蝶变?
卫生与安全仍是严峻挑战
事实上,广州各区之中传统墟市并不少见,且不乏像两龙墟这样历史悠久的墟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市民绝对不会把“趁墟”与“时尚”画等号。“夜市”给人的印象是“廉价”“环境脏乱”“噪音扰民”……在地铁口、步行街、城中村、马路边和各大商圈的“深夜食堂”,总惹来投诉:“垃圾随意堆放,臭气逼人”“很多车辆停放,原本三车道变成了一个半车道,交通总是堵塞”“楼下的声音一直到凌晨两三点才停,家里人都睡不好”……
许多年轻人秉着“摆烂不如摆摊”的想法,尝试着做“小投入、低门槛、快回本”的摆摊生意,放一辆小车或三轮车,摆几张小座椅,安装一个广告横幅,加上一些灯饰,就成了一个小摊,以销售饮品和小吃为主,没有卫生保障,还占据了人行道——这曾是夜市的“标配”。有摊主告诉新快报记者,这样的小摊其实收益不稳定。
在固定集市内的摊主则往往有不同的想法。一名在固定档口卖炒米粉的摊主表示,只有管理规范,生意才能持久,因为整洁有序的地方更能吸引客流,这样才能保证“稳赚不赔”。
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番禺区南堤东路夜市、增城区朱村西福河边夜市、白云区彩滨北路车尾箱夜市等多个区域的夜市都曾因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等问题进行整改,但在整改过程中,也有盲目赶走经营者等“一刀切”的做法,结果适得其反。
如今,一些夜市的管理方已经自发进行了改进,比如每天派人巡逻,维持秩序,并且设置统一的垃圾存放点,改善卫生状况。
■番禺区植村夜市二期有不少消费者喜爱的“深夜食堂”。
有许多夜市管理得当,远近闻名。比如番禺区植村夜市共分为两期,由村委会管辖并收取租金,一期是由空地围蔽圈起来的餐车摊位集中点,多为小吃摊;二期则在一期旁的新置路路边,以经营饮品水果类的摊位为主,并提供座位。为了方便管理,每个摊位都有清晰的编号。这让消费者更加安心,且少有投诉产生。
植村夜市靠近广州地铁大石站,交通便利,美食众多,现已成为网红夜市,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慕名而来的刘先生正是在社交软件中得知了该夜市,他认为这里有单独管辖的区域给商贩经营,价格透明,吃得更安心。在周边居住的市民多有对此“上瘾者”,常来帮衬。忻先生家住旁边的公寓楼,经常来此买晚餐或宵夜。由于夜市是单独圈起来的空地经营,离附近的公寓楼还有点距离,所以并不会因为吵闹影响市民休息。但同在附近居住的王女士表示该夜市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周边停车位较少,尤其是周末有很多电动车会停满在夜市附近的道路,造成交通堵塞。
新快报记者采访发现,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产品质量和场地安全,这些是消费者对于夜市最“上心”的因素;而对于周边居民来说,夜市一定要避免产生噪音、油烟、垃圾等扰民问题,一旦产生这些问题,就免不了会投诉。当然这些还只是市民对夜市的基本要求,夜市要稳住回头客、吸引新客流,有关部门还要动动脑筋。
■许多年轻人选择摆摊创业。
专家把脉
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
夜市要有持久鲜明的特色才有吸引力
彭澎指出,广州各区因地理位置、消费人群、商业兴旺程度、消费热点等等有所不同而各具特点。如天河CBD有花城广场、珠江道为打卡地,越秀区有珠江夜游、北京路为打卡地,海珠区有琶醍、广州塔为打卡地,荔湾区有上下九为打卡地等。这些地方不仅吸引本地人消费,而且也是外地人喜欢“夜蒲”的区域。相对而言,其他区的一些夜间消费场景是本地化的。当然,也有许多吸引跨区消费的场景,如番禺大石的美食、荔湾永庆坊和荔枝湾的夜游等。
彭澎认为,目前的夜间消费场景有着“群众喜爱、较为兴旺、分化严重、收益不高”的特点,仍需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处理好扰民与提升人气的矛盾。彭澎说,在法国、西班牙,夜经济很普遍也很成熟,居民认可这种氛围,不认可的可以选择到其他地方居住。各个夜间消费场景都应保障交通安全,且有持久鲜明的特色,要避免同质化,这样才能有持续的吸引力。
■这名水果摊主卖水果二十余年,如今客流量更大,生意更好。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德雄:
新业态催生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核
曾德雄认为,夜间消费不仅是经济行为,更可看作文化现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夜市背后体现着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夜间新业态催生了新的文化内核,这是任何业态能够保持兴旺发达的必要因素,不仅衍生出消费需求,也有精神需求。为什么“淄博烧烤”那么火?也许答案并不在于烧烤本身,而是蕴含其中的价值观,“进淄赶烤”给人一种精神的满足。要催生这样有秩序、有特色、有人气的消费场景,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从业者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同时,任何消费模式的产生都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得到更多的包容,要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市场的逻辑来进行管理,绝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处理。管理方应当规范市场秩序、做好安全保障,供应方要提供更加丰富的商品和服务,使夜经济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统筹:新快报记者 林翠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翠珍 贾典 庄嘉宝 谢源源 朱清海
通讯员 海宣 荔宣 番宣 花宣 王景媛
■供图:新快报记者 左百村 林翠珍 通讯员 李八一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