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城市|单中心到多中心,国际大都市收入与通勤的博弈
多中心的城市结构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能级的提升,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多中心城市?为什么会有多中心的结构?本期专栏将从多中心城市的结构框架深入分析多中心城市结构的特征与机理。
一、什么样的结构才能称之为多中心城市?
纵观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很多大都市在发展中都经历了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的过程。具备多中心结构的城市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大城市的集聚优势和小城市的分散优势,在中心地范围内形成高密度的经济集聚,在中心地之间形成一些活动洼地,允许一些产业梯度的存在。如何识别一个城市是单中心还是多中心结构,曾一度是学术界一个难题,引发过诸多讨论。但也有一些关于多中心城市的共识,比如,普遍认为多中心城市的诸个中心(有时候也分为主中心和次中心或副中心)的就业密度(Employment density)要比该中心周边区域要高。由就业密度高也会引发该中心的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都比周边区域要高一点。其次,通勤距离也是多中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城市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一些产业将从中心城区转移到次中心区域,这时候,员工就会在通勤成本、房租、变化的收入之间作出一定的权衡。
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地理学”先驱人物,现在是日本甲南大学教授的Fujita提出了一个均衡城市配置模型,即著名的Fujita-Ogawa模型,其主要思想就是,家庭选择居住地,公司选择生产地,家庭选择居住地时需要考虑收入与通勤成本,公司选择生产地时需要考察周边的公司数量以达到规模效益。家庭与公司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后,城市的多中心结构便形成,Fujita及其合作者Ogawa由此给出了具有多个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通勤成本以及一些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多中心城市结构背后其实是收入水平与通勤成本的博弈
尽管Fujita-Ogawa模型奠定了多中心结构的城市地理学框架,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最大的问题是,城市是不是一个均衡的经济学配置。从现代复杂理论视角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但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再向更多中心演变的过程中,可能本身就处在一个非均衡的状态,城市当前如果有3个中心,这3中心结构也未必就是城市最终的稳定状态。比如在上期的解释城市中(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939495)笔者曾经回顾过上海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城市一直处于演化过程中,最终的均衡态在何方,很难三言两语描述清楚。
2013年法国学者Marc Barthelemy在Fujita-Ogawa的模型上进一步简化,并抓住关键变量,模拟了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的动力学过程。结果显示,工资收入水平、通勤距离产生的交通拥堵情况是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的关键变量,人们在不同阶段对变量的认识程度也不同,比如城市发展早期,就业机会较少,人们就可以忍受较长的通勤距离,这时候城市就会呈现单中心结构,四面八方的人会涌向城市中心,这一阶段称之为“单中心阶段”(monocentric regime);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市拥堵现象开始出现,部分人群开始选择短一点的通勤,收入的减少与通勤成本的减少相互抵消,他们的总收入其实没发生太多变化,这一阶段称之为“距离驱动的多中心阶段”(distance-driven polycentric regime),这一阶段有个明显特征,主中心和副中心仍然很明显,主中心仍然占据城市核心地位,局部有一些副中心缓解了部分远距离通勤者的就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局部的副中心就业,副中心的成本和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工资收入水平也逐步与主中心慢慢靠近,这一阶段成为“吸引力驱动的多中心阶段”(attractivity driven polycentric regime),因为这时候城市的局部中心已经不再是长距离通勤者的“权宜之选”,而是依靠自身的收入吸引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各中心之间的差异也逐步缩小,形成多个均质化的中心区域。
图1 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的三个阶段
三、国际大都市的多中心结构,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从当前主要的国际大都市来看,基本都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比如笔者所在的上海,形成了一个主城和五个新城的多中心结构,主城是主中心,五个新城是自身区域内部的城市中心,具备完善独立的城市服务功能体系。
东京也提出“一主七副”的空间结构来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主都是指日本政府所在地的千代田区,也是东京的主要商业中心之一,包括了许多高级办公楼、酒店、商场和娱乐场所等。而七个副都则是指除了主都以外的七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和特色。例如:中央区是东京的金融中心,有许多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港区是东京的高级别行政区之一,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国家机构和企业;新宿区是东京的商业中心之一,有许多大型商场、饭店和娱乐场所等;涩谷区是东京的时尚中心之一,有许多著名的时尚品牌和时尚文化活动;池袋区是东京的交通枢纽之一,包括了许多铁路和地铁线路等等。到了20世纪末期,东京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再次拓展,开始建设多摩新城、港北新城、千叶新城等新城,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再次延伸。
巴黎的多中心城市结构是最广为人知,同时也饱含争议,1970年代巴黎的五个新城(塞尔吉、圣冈坦、马恩河、色那特和玛尔纳)就开始建设,1994年大巴黎地区区域整治纲要(SDRIF)中继续强化多中心这一城市框架,希望新城成为“新增长极”,但与其他城市的多中心结构明显区别的是,五个新城包括后来的Roissy机场,都在距离小巴黎30公里范围内,很多学者认为巴黎的多中心结构并未有效拓展巴黎的城市空间和缓解通勤压力。但也有学者认为巴黎的多中心结构已经取得了成功,否则巴黎将过度增长在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演化过程中,也是城市资源、功能和权力在逐步分散的过程,城市内部从集中走向分散。是否有一天城市也会重新从分散再次走向集中?
-----
“解释城市”专栏由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戴跃华博士主持,关注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沿趋势,解释城市科学以及城市中人类行为动力学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探究利用前沿城市科学理论优化城市治理的路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