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创新之风 促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恩菲实践
原标题:乘创新之风 促共同繁荣(主题)
——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恩菲实践(副题)
经济参考报记者 王璐 实习生 刘鸿秀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
作为“有色矿冶国家队”,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恩菲”)矢志创新发展,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技术出口带动中国装备、中国施工、中国标准“走出去”,促进全球产能合作,托举起当地民众繁荣发展的梦想。
这是一段硕果累累的出海耕耘——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1.2万个工程项目,开创很多“第一”和“之最”,国际业务占据公司业务的半壁江山。
这是一次智慧绿色的创新之旅——非煤矿山技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引领行业向着智能、生态、智慧、绿色的方向持续发展。
这是一次民心相通的共融发展——以属地化经营“扎下根”,助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从中国领先到走向世界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非洲大草原又迎来一个黑夜,卡莫阿-卡库拉铜矿灯火璀璨,呈现出浓重的工业风之美。这个世界级超高品味大型铜矿铜资源量高达4312万吨,承担其Ⅱ期、Ⅲ期铜选厂项目EPCM(设计、采购管理与施工管理)的企业,正是中国恩菲。
“Ⅱ期项目涉及3个国家、6个城市或地区、18家有关单位和60个设备采购包,项目团队要克服文件体系差异、时差、语言等问题,是不小的挑战。”曾在现场参与一年多施工服务的恩菲技术人员回忆道。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恩菲依托自主开发的“MIM+数字一体化解决方案”,使所有交付物得以数字化呈现,工程全生命周期实现动态表达;在设计上,严格遵循南非设计规范、要求、深度和设计体系,接轨国际最高要求;在协调上,做好项目所涉各方的接口管理和工作整合;在管理上,以MIM平台加速信息流转……有着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的中国恩菲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2022年3月21日,卡莫阿-卡库拉铜矿Ⅱ期铜选厂启动带料试车,顺利生产首批铜精矿,工程进度比原计划提前了约4个月。凭借项目Ⅱ期的优异表现,2022年底,中国恩菲与卡莫阿铜业再次携手,签订了卡莫阿-卡库拉铜矿Ⅲ期铜选厂EPCM合同。
如今,Ⅲ期项目正在这片孕育着宝藏的大陆上如火如荼地建设着,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建成投产,届时卡莫阿-卡库拉铜矿年产能将提升至60万吨铜以上。当项目处理产能达到1900万吨/年、年产铜达到80多万吨,卡莫阿-卡库拉铜矿将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产铜矿山。
卡莫阿-卡库拉铜矿项目是中国企业深入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缩影。翻开中国恩菲的历史,会发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它就开启了国际化发展道路,迄今为止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1.2万个工程项目。
“最早,我们是随着‘走出去’中国企业建设国际项目。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恩菲制订了‘建渠道、创平台、属地化、控风险’的海外市场战略,确立了科学研究、工程服务、产业投资三大业务领域,国际业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目前已经实现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改变。”中国恩菲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诚介绍。
中资企业投资、一次性建成的最大海外有色金属采选冶联合矿业项目——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项目,中缅矿业领域合作的最大采选冶联合项目——缅甸达贡山镍红土矿项目,中资企业境外投资建成的第一个有色金属采选冶联合项目——赞比亚谦比希铜项目,中资企业在厄瓜多尔的第一座大型固体矿山开发项目——厄瓜多尔米拉多铜矿,刚果(布)第一个金属矿采选冶工程项目——刚果(布)索瑞米股份有限公司博科松湖和雅阁库班泽铜铅锌多金属矿,全盘采用中国模式的印尼OBI镍冶炼项目……
十年来,中国恩菲通过不断创新技术研发,打造了一批世界瞩目的矿冶项目,带动了中国装备、中国施工、中国标准一起“走出去”,形成了能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突出能力,如今国际业务已经占据公司业务的半壁江山。
从技术一流到数字赋能
地面控制室里,来自中国和赞比亚的技术人员盯着屏幕,远程控制着井下大型机械化采矿设备作业;自动化矿卡数字化模拟驾驶舱内,三面可视化大屏清楚地显示着仿真操作设备工作的场景,工程师们仿若置身真实的矿坑深井内。而在近千米深的矿井内,无人矿车来来往往忙碌着……
这是谦比希铜矿东南矿体项目生产场景的一瞥。作为其自动化信息化融合系统的总承包单位,中国恩菲将信息技术与采矿工艺深度融合,使矿山各自生产控制系统之间实现系统融合控制(DFCS)、网络融合(MDFN)和数据融合(UPCP),现场所有生产系统达到实时监控,主要系统实现远程操作和自动化运行,仅采场铲运机运行速度就提升20%以上。
谦比希铜矿主西矿体也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升级,目前已实现人员定位系统、通讯网络覆盖全矿,采矿作业装备大型化、智能化,排水系统等辅助生产系统实现自动化无人值守,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
在数字化矿山建设的引领下,短短几年下来,主西矿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8倍,人均生产劳动效率从过去的2吨/人·天提高到近4.81吨/人·天。劳动生产率提升,吨铜综合全成本较改造前降低13.4%,多项设备台班指标刷新赞比亚纪录,主要指标达到非洲同类矿山先进水平。
科技驱动发展,数字赋能增长。70年来,中国恩菲坚持用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用先进技术引领行业向着智能、生态、智慧、绿色的方向持续发展。
据介绍,目前中国恩菲形成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诸多国家级、行业级设计大师、百名博士团队在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搭建了全专业技术研发平台,拥有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金属采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级平台,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研究院、1个研发基地和23个省部级平台,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市场价值的技术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千余项,取得了2000余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近50%。
“我们在绿色、智能、生态矿山方面建立了完备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可以说,恩菲的非煤矿山技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中国恩菲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魏甲明表示。
如今,中国恩菲依托在有色矿冶领域积累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更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围绕资源端、冶炼端、中间材料端、产品端、智能系统端、资源回收端、环境配套端形成了全产业链-技术链的融合创新发展。
在资源端,中国恩菲深耕矿山采选尾及智能化改造领域,凭借深井开采、自然崩落法、高浓度膏体充填等多项核心专长技术,保障了新能源基础材料战略资源的供给安全;在冶炼端,中国恩菲全面掌握镍、钴、锂、锰等三元材料资源技术,拥有红土镍矿RKEF、HPAL、浸没燃烧熔池熔炼等先进技术,构建了新能源材料的加工服务体系;在中间材料端,中国恩菲拥有镍钴盐蒸发结晶、三元前躯体制备、高纯氧化钪制备、4-6微米极薄电解铜箔制备等多项专长技术,打通了产业链向下延伸的关键环节;在产品端,中国恩菲掌握多项电子级硅基材料生产技术,为我国光通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突破了材料方面的难题;在资源回收端,中国恩菲拥有废锂离子电池回收提锂等技术,实现了新能源产业链的服务闭环。
魏甲明表示,未来,中国恩菲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持续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带动有色矿冶和新能源产业链整体的创新升级。
从“走出去”到“扎下根”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从积极探索“走出去”路径,到利用技术优势与标杆项目“留下来”,再到以属地化经营“扎下根”,中国恩菲以属地化经营共融发展,托举起当地民众繁荣发展的梦想。
在非洲,中国恩菲陆续建立了刚果(金)、赞比亚、纳米比亚、加纳、厄立特里亚五个子公司,主动进行境外公司的合规化运营和管控升级,以合规建设共融属地化经营。
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运营企业,人才都是关键。中国恩菲非洲各子公司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属地化”的人才发展策略,不断优化外籍员工招聘、使用和管理体系,加大属地化人才招聘力度,境外员工中属地化员工占比已接近50%。目前,员工中有来自中国、刚果(金)、加纳、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南非等多国人员,非洲各子公司已成为海内外双向联动的“国际家园”。
在大洋洲,中国恩菲设计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项目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直接雇佣当地雇员和第三国雇员近千人,间接服务人员近2000人,项目运营期间,培训当地员工3000人次,有效提升了社会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沿线及周边居民的住房、用电、饮水、通讯基站问题,改善了当地居民的住宅及配套条件。
在南美洲,中国恩菲设计的米拉多铜矿建成后,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不再像之前一样外出打工,牧民和农民也因为矿山过上了更好的生活。“矿山为当地创造了超过3000个工作岗位,不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潘吉市市长表示。
不仅如此,米拉多地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因为铜矿的开发而得到了根本改善。中国恩菲和其他中国参建企业不仅在矿区附近帮助当地修建了多座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还对矿区附近的两个社区道路进行了修缮,就连矿区附近的鱼塘养殖产业,也得到了中国企业修建鱼塘、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帮助。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十年,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这条合作共赢之路将延伸得更远更长,走得越来越宽广。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