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政府再次启动了量化宽松政策,预计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
这主要是为了救助地方政府巨额的债务危机,尤其针对城投债。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替换城投债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债务风险。这已经是中国实施的第四次量化宽松。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不仅要防止地方债务爆雷,还要警惕成为地方债的“接盘侠”。这场救市之战激起广泛关注,问题也随之而来:量化宽松能否奏效?中国版的“放水”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地方债务问题能否得到根本解决?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再次启动量化宽松政策,规模超万亿元。
最近,中国政府再次启动了量化宽松政策,这主要是为了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债务危机。量化宽松就是通过超发货币增加社会上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债务压力。
据猜测,这次量化宽松的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此前的三次。内蒙古和天津再融资债券已经获批发行,其他省市也在积极准备中。
可以说,中国第四次量化宽松正式拉开帷幕。
这次量化宽松的主要对象,是各地城投债务。什么是城投债务呢?城投公司本质上就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
很多地方政府通过成立城投公司,利用手中的土地和资产进行各种融资活动。这样融来的钱实际上就是地方债务,只是方式比较隐蔽,不直接列在政府财报里。过去十年,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公司积累了大量债务,预计总额近40万亿元。
随着经济下行,偿还这些债务变得极为困难。因此,中央政府决定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券,用新的债券替换掉城投公司的旧债务,化解债务危机。
量化宽松的主要手段是发行再融资债券。
这次量化宽松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发行再融资债券替换城投债务。过去十年中,中国已经完成了三次这样的再融资,发行再融资债券总规模高达12万亿元之巨。
可以说,通过发债换债的方式,中国政府已经进行了三轮“隐形的量化宽松”。这次将是第四轮,也将是规模最大的一轮。
再融资债券与普通债券不同,它是具有特殊用途的工具,只能用于替换旧债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隐藏在各城投公司的地方债务,变成正规的再融资债券,纳入政府严格监管。
同时,通过不断发行新债转置旧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债务爆雷。当然,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量化宽松在化解债务危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经过三次的“隐形量化宽松”,中国政府在处理地方债务危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说,发行再融资债券仅仅是众多手段中的一种。
此外,直接超发货币也是这次量化宽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超发的货币并没有引发通货膨胀,而是主要流入了银行系统,通过借新还旧来化解风险。
另一个独特的手段是,中国可以将大量债务无限期展期,只需要偿还利息而不还本金。
比如,贵州曾以20年的时间展期偿还地方债务,这在其他国家很难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增强了量化宽松的效果。
当然,展期只能缓解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救助中部分人将成为地方债接盘侠。
在这次救市行动中,个人投资者也需要提高警惕,注意规避风险。
原因是城投公司不仅通过银行贷款和发债融资,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于非标渠道,如信托公司或财富管理公司等。这部分非标融资的风险极大。一旦出现债务危机,持有相关金融产品的投资者就很容易成为“接盘侠”。
所以,广大投资者需要注意判断理财产品的真实来源。如果是非国有金融机构发行的相关产品,就要谨慎行事,这类产品存在被“接盘”的概率极高。
当然,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相对安全,可谓“老小保守,兵来将挡”。
量化宽松缓解债务危机,但非长久之计。
虽然量化宽松政策在缓解债务危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它毕竟只能治标不治本。要真正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防止过度依赖土地融资。
同时,加强监管和风险管控也是必要的,这需要地方政府提高运营和管理水平。
可以说,量化宽松只是亡羊补牢,避免债务危机继续恶化。要实现地方经济的长期稳定繁荣,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增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
如此,才能迈向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未来。
这次中国再次启动量化宽松,无疑是一次力挽狂澜的救市之举。
然而,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化解地方债务危机,还有待时间检验。
对此你怎么看?
(图片和数据来源于网络,具体请理论请自己查证,本文章不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