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有粗放型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以“存量挖掘”和“内生依托”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去年7月,福建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促进福建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对发展空间受限、产业结构不优等问题,龙文区牢牢把握漳州市“亩均论英雄”政策风向标,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向“工业存量”要“发展增量”,推动打造产业集聚、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都市型工业园区,让每一寸土地“活起来”。
破局
摸清家底 找准问题
4月16日,龙文蓝田经济开发区的德记(漳州)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记食品”)改扩建现场机声隆隆。随着单层老旧厂房被逐栋推倒,德记食品改扩建项目负责人林炳坤的心结也被解开。
“受早期规划限制,我们公司所处地块少且使用低效,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但是工业厂房又不能随意改变规划向上搭盖。现在,政府送来政策红利,允许企业在合规、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向上要发展空间’。这对于我们公司而言,真是一场及时雨!”林炳坤说。
此前困扰林炳坤的心结,也是近年来龙文工业发展的瓶颈。
作为龙文区的产业主战场、工业主阵地,蓝田经济开发区的总面积仅22.5平方公里,却有1200多家企业。随着城市产业发展进程加快,蓝田经济开发区面临“喜忧参半”的境地:喜的是“凤凰云集”,寸土寸金;忧的是“梧桐树少”,寸土难求。
破局的第一步,是摸清家底,找准问题。
“开发区现有303个工业地块,主要有食品饮料、家居日用、电子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我们将园区工业地块划分为8个网格,于2020年和2022年对园区企业进行两轮调研。”蓝田经济开发区蓝田园区服务中心主任王振华说,去年,蓝田开发区成立提质增效工作组,干部直接挂钩企业,将企业用地亩数、厂房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空置面积、三年平均税收、亩均税收等数据逐一落图落表,录入系统、形成“一企一档”数据库,建立常态化数据更新机制,为工业企业改扩建和片区提质增效提供数据支撑。
经过两轮深度摸排,园区企业的“体检报告”出炉:蓝田经济开发区旧园区土地资源基本开发殆尽,工业企业存在门类混杂、产业层次低、亩均效益差、容积率低、建筑风貌差等问题。其中,最早开发建设的檀林片区,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盘活
提质增效 自我革新
对于檀林片区“确诊”的低效用地,如何开出对症药方?
在龙文区委常委、蓝田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沈晓辉看来,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处置涉及利益复杂,腾退“低效企业”面临不少实操上的困难。支持企业转型、激发企业创新潜能是更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近年来,龙文区相继出台《龙文区鼓励闲置或低效厂房“腾笼换鸟”的奖励办法》《龙文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十项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5年)》等政策,积极鼓励引导优质企业并购或租赁闲置厂房,清理僵尸企业,同时引导企业实施改扩建,原地升级。
为确保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蓝田经济开发区给改扩建企业设置了门槛,与改扩建企业重新签订《项目管理协议》,对建筑容积率、亩均效益、开竣工条件等进行约束。王振华说:“以德记食品改扩建项目为例,我们规定企业改扩建面积至少15亩,投产后第二年亩均税收达10万元且逐年提升。此外,工业园区新建道路要留足绿化带、改扩建后用地容积率不低于2.0等条款也被明确列在协议细则中。算好土地的产出账、空间账和经济账,才能推动企业自我倒逼、自我革新。”
经过“海选”摸排,目前第一批共33家企业有改扩建意愿,其中10家已在实施改扩建、5家正加快进度推进计划落地。为最大程度协助企业减环节、抢时间,蓝田经济开发区成立片区提质增效工作组后,又分设工业提质增效服务专班和综合改造服务专班,所有科级干部牵头挂钩企业,主动靠前服务,专人专岗专职对接。
升级
链式招商 剑指未来
俯瞰蓝田经济开发区,漳龙高速穿城而过。公路西侧,檀林片区更新改造工程正热火朝天地开展;东侧,朝阳园区五大新兴产业园的建设与招商如火如荼。
“园区土地资源有限,摊大饼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让优质、专业的产业链在这里蓬勃发展。”蓝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劼介绍,在龙文区产业规划总体框架下,蓝田经济开发区以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招引方向,已引入科技产业园、盈科智谷、裕廊、恒丽、科能等5个总投资约80亿元、总用地约750亩的产业园,以产业链招商模式,推动园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漳州裕廊高端智能制造产业港项目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链,该项目总经理赵鑫表示:“‘一园一企一基金’是我们投资发展园区的经营理念。除了产业园以外,我们还将发挥智能科技产业龙头效应,带动招引优质高端制造类企业入驻。”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五大产业园各有明确定位: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恒丽重点发展钟表产业和智能穿戴,科能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裕廊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链,盈科智谷重点发展闽台电子信息、生物科技。
为确保一流园区招引一流项目,蓝田经济开发区严格把关入驻项目及企业,除了要求入驻的产业园项目必须自带产业外,还要求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亩均工业产值不低于1000万元,园区竣工投产后,年亩均税收需达到约定标准。
“坚持产业为魂、项目为王、效率为先,不断推进以‘亩均论英雄’为指挥棒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向工业存量要发展增量,真正做到争优、争先、争效。”龙文区委书记朱真说。(漳州观察记者 赵文娟 苏益纯 通讯员 王思亮 杨志慧 林聪华)
来源:福建日报